小時候的體育課,有一種課程叫做【土風舞】,這門課有種男女生一起牽手轉圈跑跳的舞蹈。在那個青澀尷尬的年紀,除了牽手之前要拼命的往自己身上擦之外,還得透過手帕、小竹棍搭起橋梁。卻怎麼也沒預期到,長大之後,這些民俗樂音,帶我看遍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和傳統文化。
位於波羅的海岸的立陶宛,和同屬波羅的人(Balts)的拉脫維亞一樣都是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也屬於印歐語系民族,同樣熱愛跳舞,尤其是年輕人,跳舞是一種生活社交,夏天聚集在田間草地、冬天則在農舍裡跳舞聚會,不管男女老少,都在這樣的場合敘舊、聊天、調侃自己。即便如此,每一個地區的民俗舞蹈風格特色都不一樣。成立於1954年的烏格納爾舞團即使在前蘇聯政府統治之下,除了配合蘇聯政府推動的樣板樂舞,對於屬於立陶宛的民俗音樂及舞蹈仍不遺餘力的推動傳承。
文化區域及舞蹈音樂
在一神的基督教進入歐洲之前,原先土地上的各民族對大自然萬物有一定的崇敬及相關敬拜習俗,星星、月亮、太陽的自然運行產生的節氣循環,就是必須要尊崇的傳統。基督教成為正教之後,波羅的人延續以往的傳統,雖改以不同的聖人、基督節日作為崇敬對象,但也有屬於各民族的習俗儀式。因此,不管走到哪哩,所有的民俗文化區塊劃分和現有的行政區域都不盡相同,立陶宛的文化區域劃分如下圖:
文化區域圖 |
西北部的ŽEMAITIJA區是立陶宛的高地,雖然稱做高地,平均高度也不過300公尺 ,這區域就是木鞋舞的發源地。此區居民多以畜牧為生,住家之外還有牛舍、豬舍,為了餵養這些動物,避免鞋子沾滿泥巴,會換上木鞋以方便工作。
波羅地海岸的KLAIPĖDA REGION區曾經被德軍佔領,因而此地的日耳曼文化影響也特別多,德國的蘭德勒舞蹈音樂(Lelenderies,立陶宛則稱為Rolelender)元素混合的舞蹈很常見。KLAIPĖDA也是立陶宛唯一一個大多數居民信奉路德教派的地區,因而在服裝色彩上顯得較其他地區單一且沉重。
西南方的SUVALKIJA區,原先是Sūduviai這個族人的居住的,由於土地肥沃,平原上幾乎找不到一個石頭,居民務農維生,因此經濟條件也比其他的區好,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較多,居民熱愛歌唱、民謠多為快樂的旋律、烘培最美味的香草植物麵包。據考證,立陶宛最古老的手撥揚琴樂團,就在此發跡;甚至立陶宛國歌的作曲者也出生於此。此區曾歷經沙皇統治、德軍佔領,後來才併入立陶宛領土。
東南方的DZŪKIJA區,這裡是立陶宛最貧脊的地區,但卻最多林木,居民靠樹林維生:伐木造屋、利用樹洞養蜂、春天捕魚、夏天採摘梅果、秋天狩獵並尋找野菇、冬天就專心醃製儲存食物。13世紀前,這裡稱為Dainava之地,意思是歌唱的土地,居民熱愛唱歌,不管甚麼節日、出生、葬禮都藉著唱歌、吟詩抒發情感,也因而傳承了許多民謠。
東北方的AUKŠTAITIJA區,此區是立陶宛的政治中心,古代立陶宛大公國就在此建立。也因為熱鬧開發的氣氛,這裡的服飾顏色多變且活潑;多聲部合音的歌唱在這裡一代傳一代,此外,笛子的多音部混合演奏也不讓人聲專美於前,相當受到歡迎。
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範圍則包含在Dzukiyos和Aukstaitiyos二區內,因而二區的特色在首都隨處可見。
立陶宛的舞蹈
2010年的帶團老師Ms. Ligita Didziuliene是這麼說的:【立陶宛的舞蹈,融合了周圍各個民族的舞蹈型式,加上我們自己特有的歌唱,你很難說我們的舞蹈是哪一種,你會看到跳躍、旋轉、蘭德勒、華爾滋融合,但,這就是立陶宛。】
比如:最常見的Polka波卡舞曲,同樣是三拍子,在立陶宛就有六種不同的跳法,男女生雙手置放的位置也不一樣:
(影片檔案後補)
1. Polka基本步
2. 雙人Polka基本步
3. Liaunoji Polka
4. Vienkoje Polka
5. Tuptine Polka
6. Retoji Polka
二種最常見的Polka舞姿:
1. 立陶宛式,男女生雙手戶還抱在對方肩胛骨下方。
2. 立陶宛的德國式舞姿,男左女右手合掌高舉。
民俗節日和舞蹈
歐洲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慶祝永晝[2](夏至)和永夜(冬至)的活動方式,永晝當天一般通稱為Midsummer Festival,早年是為了保護等待秋收的農作物不受雨神、雷神的侵襲,時至今日,沿續各式慶祝活動,歡迎夏日來臨。而永夜則通常為耶誕節。隨著基督教進入歐洲,各民族對這個節日的名稱也有調整,在立陶宛,原先稱為Dews Holiday,改稱為St. John Day(聖約翰節,或Joninės, Rasos)。這一天,所有的女孩兒們頭戴花圈,和大夥兒一起唱歌、跳舞、講故事,直到太陽西下。半夜,還會一起去尋找特定的香草植物或玫瑰、小雛菊等,相傳這天採摘的植物具有治病療效。尤其是第九個找到的植物,因為具有療效,被稱為"Kupolës",花及草編成慶典專用的柱子也被稱為Kupolës[3]。此外,傍晚生起的大小火堆,不管男女都要跨過,表示去除未來一年的壞運,女孩兒們更要將頭上的花環扔進河流或湖泊當中,順水流走,也表示會帶來好運。
改編的友誼曲
這一群北方歐洲的孩子來到台灣,帶來改編組曲加上兩國的國旗揮舞,在野外劇場讓觀眾為之瘋狂。這首曲子,不管走到哪裡都能適用,甚至在立陶宛也有其他團隊要求他們傳授這首舞呢!
參考資料:
[2] 永晝指的是白天日照最長的那一天,永夜則相反。更多相關習俗,參考:Lithuania Customs and Traditions,http://ausis.gf.vu.lt/eka/customs/john.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