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石雅如
二度訪台的墨西哥沙阿卡貝民俗樂舞團以馬雅語的道路為團隊名,舞團以傳繼傳統文化為己任,試圖讓演出內容成為宣導墨西哥文化的櫥窗,向世界展現墨西哥豐富多元的族群特色。
前西班牙殖民時期的舞蹈以墨西哥中部谷地的阿茲提克(Azteca)文化為主要展演內容。阿茲提克民族以勇猛善戰聞名,崇敬戰神(Huxilopostli),團長表示為配合藝術節親子雅俗共賞的尺度,無法演出扒除人皮祭神的正宗祭祀戲碼[ii],轉而盡可能的在服飾和道具的細節設計上標誌出象徵中美洲文明的族群符碼。
以開場舞者手上的盾牌(chimali)為例,盾牌上面的顏色象徵著沾黏各式彩色羽毛,是被征服的部落所獻上的貢品,換言之,戰士所持有的盾牌上面羽毛越多,即表示戰功彪炳,而羽毛也象徵財富,於是英勇者的經社地位跟隨著水漲船高。至於舞者另一手所持有的黑色鋸齒邊木刀,是以木材加上當地特產火山燧石,在古老時期,銳利的火山燧石刀削鐵如泥,可以輕易的砍下牛頭。
此外有舞者頭上戴著鹿頭,並用布蒙面的舞者就是象徵鹿神,布蒙面的目的是要讓觀眾無視演出者的「人類」身分,以凸顯鹿頭,也就是鹿神的「神性」。鹿神是阿茲提克人崇敬的食物之神,因為動物提供了人們豐富的食物來源。
細觀表演舞者身上的裝飾,像是包覆身體的布是採用天然動植物染,手上甩動著以貝殼做成的樂器,曬乾剖半的葫瓜反置陶盆水上為鼓,腳踝上則是以蝴蝶的蛹繭串成腳環,反映出原住民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概念無所不在。團隊帶來的樂器上面也都有民族圖騰的標誌,像是以大樹軀幹包覆牛皮的大鼓,和雕刻著老鷹圖像的木鼓,都頗值得玩味。
二、瓦斯蒂克(Huasteca)
瓦斯蒂克文化圈分佈在墨西哥東北地區,受到地理所在位置區的影響,這地區的舞蹈也呈現出文化交會的複雜性。以身著短皮外套的男舞者服飾而言,服飾上的流蘇就是採用北美的印地安人為藍本,至於連身深色布綢女舞者裙子上面的白色繡花則是以模仿歐洲波蘭的刺繡花紋反映出該地區亦與北美歐洲移民的交流有所接觸。至於身著白色舞衣的舞者者身上的服飾以當地原住民為基本剪裁形式,但是周圍的流蘇和墜飾則是模仿來自西班牙殖民者的裝飾習慣,有趣的是服裝上的刺繡卻又是以傳統花樣和繡工為主要的呈現內容,反映出西班牙殖民的對在地文化的影響與原住民對傳統的堅持。伴奏樂器以小吉他、古吉他、伴隨小提琴,配上假唱腔(falsete:模仿西班牙人的唱腔),舞者快步踢躂則是擷取西班牙殖民母國的地區性舞蹈所發展出的特殊舞步(zapateado)。特別要注意的是舞者脖子上的紅色領巾,原本是農民為了擦拭工作勞動的汗水和遮陽所用,但舞台上則轉換成裝飾性質。遮陽的作用也反映在寬邊帽,只是後者還可以用來打招呼、搧風和情侶親吻遮羞的作用。
三、委拉克魯斯(Veracruz)
此區文化圈隸屬於環墨西哥灣地區,除了主要以吉他為主要基本樂器伴奏外,豎琴的採用是一大特色。墨西哥灣地區接受從加勒比海而來的文化元素,所以樂風中融合非洲的奔放熱情。灣區氣候潮濕,服裝以輕薄純棉為主,常見女舞者裝飾配掛扇子,並於表演時不時搧風,服飾多半以白色等較為柔和清淡的顏色為基調。委拉克魯斯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登陸墨西哥的首要港埠,這也可以從服飾呈現濃厚的西班牙風情窺見一二。
四、歐哈卡(Oaxca)
歐哈卡地區為原住民主要分布所在,舞者的服裝色彩明亮,並以赤足打扮。男舞者頭上的羽毛大冠有著老鷹叼蛇踏踩仙人掌的圖騰,正是墨西哥國旗上的國徽形象,也是該國民族主義的象徵。相對於女舞者的服裝的原住民風,男舞者身著仿天主教傳教者道袍圖案的背心,暗喻當初面對殖民宗教審判的白色恐怖,原住民只好在歌舞之際藉由導入西班牙天主教神父的衣著表示忠誠,事實上其主要目的是保護意欲體現的原住民文化。團長表示時至今日墨西哥以天主教為國教,但自始自終這類舞蹈演出都被認為非天主教正統,只能在教堂外進行。
五、哈利斯可(Jalisco)
哈利斯可舞可說是墨西哥國際印象的代表,表演者身著繡金銀線的大圓盤帽,男舞者衣褲以金銀線縫邊,側面褲管的金屬線或是成排鈕扣的裝飾模仿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歐洲服飾,稱為恰羅(charro)的鑲金線鈕扣正是西班牙中西部區域性服飾的裝飾特色。女舞者的多層次舞群則是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特色服飾的變形,舞者於表演時拉高裙襬以展示美麗多彩的服裝。
六、米秋亞坎(Michuacan)
米秋亞坎地區分布在墨西哥市西南方,而代表該區域的舞碼展演中舞者往往會頭戴老人面具。因為此舞碼為了展現老人保有不輸青年人的蓬勃朝氣,所以舞者多半要展現青春活力,賣力踩踏舞步,是亟需體力與精力的舞碼,於是多半是由青壯年者擔任要角。事實上此舞碼編作的主要意圖在尊敬老者,讓大家注意到年長者的可愛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