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石雅如
2011年來過童玩節,相隔14年再訪,團長Joaquín Azparren說,非常開心能在許多國家演出,推廣家鄉巴斯克地區的傳統音樂和民謠。團名阿爾當貝拉(Ardanberra)是巴斯克語,指的是「紅酒之魂」,而Fafarre,則是巴斯克語「樂團」的意思。團長說在他的家鄉,人們團聚慶賀的場合都會看到紅酒,他希望樂團的音樂能如同紅酒一般,為人們帶來歡愉的氛圍。樂團成立至今已經42年了。從原本5人的團體,慢慢增加到今日12人的規模,這次9位團員來台,各司小提琴、手風琴、黑管、橫笛、中音號、巴斯克三孔笛(xirula或拚txirula)和鼓,成員主要是團長三代家族成員,加瓦爾特(Huarte)的同鄉。這次所有的演出曲目和上次一樣都是使用巴斯克語,曲目設計以快慢節奏不同的民謠交錯安排,讓觀眾有聽覺上的層次感。阿爾當貝拉團隊來自瓦爾特,是西班牙東北部拿瓦拉(Navarra)自治區潘普隆那(Pamplona)大都會區的組成市鎮之一。瓦爾特市鎮距離潘普隆那市中心約10分鐘車程,而潘普隆那正是舉世聞名的奔牛節所在地。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這次來台演出恰逢家鄉奔牛節盛會期間,團隊特別表演了鬥牛之歌(Zenzenak),團員一邊演奏一邊唱歌,歌詞描寫鬥牛季期間驅趕牛隻進場的過程,除了唱誦牛隻的勇猛樣貌,也包含鬥牛、屠牛的威武情景。另外也表演了一首知名作曲家Manuel Turrillas的作品,男孩之歌(Muthiko)。這首是潘普隆那奔牛節應援會的主題曲之一,每當節奏響起,瞬間凝聚提振士氣,立刻把現場的氣氛炒熱。
(影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接在熱烈氣氛之後帶來的是古代謠曲,歐瑞山上的鳥兒(Orhiko txoria)。歐瑞山是位在拿瓦拉自治區和法國的邊界。這首歌謠描寫鳥兒可以自由自在飛翔,但是歐瑞山上的鳥兒選擇住在山上,哪裡也不去。這首傳統的巴斯克歌曲探討了家庭的重要性,歌詞描述在山中生活的鳥兒過著簡單幸福平靜的生活,告訴那些離鄉背井外出生活迷失去方向的人們,回家是最好的。
(影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再來介紹來自巴爾卡洛斯(Valcarlos)市鎮的三首表演曲目。巴爾卡洛斯也是拿瓦拉自治區的市鎮,巴斯克語地名是盧賽德(Luzaide),這個名稱出現在中世紀的史詩羅蘭之歌(Canción de Rolando),這裡是聖地牙哥朝聖之路法國之路從法國進入伊比利半島之後會停留的第一座西班牙城鎮。也就是說,由於地理位置使然,造就此處成為歐洲的樂舞從法國進入伊比利半島的首要門戶。第一首介紹的是新波卡舞(Polka Berria)。此區的新波卡舞的「新」,是對應19世紀中歐波西米亞波卡舞的「舊」基礎,把波卡舞揉雜入新的在地舞蹈步伐,同時保持傳統波卡舞活潑輕快的節奏。第二首是巴爾卡洛斯的華爾滋(Vals de Valcarlos),和新波卡舞一樣,從法國引入歐洲經典的華爾滋,維持優雅舒緩的節奏,加上在地的新元素。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采圖片)
第三首來自巴羅卡洛斯的歌曲是老婦人與小偷(Atxetatupinak),團長笑說字面的意思背後有個典故,就是過去沒有冰箱,所以老婦人習慣把剛從熱鍋出爐的食物開窗待涼,沒想到一不小心被人順手牽羊的故事。團長和兒子Aritz Aparren興高采烈的說著這首曲子其實和巴爾卡洛斯有個非常狂暴,不建議女生參加的傳統嘉年華活動相關。這個活動其實是一個戲劇遊戲,會分為兩隊,其中一方會身披羊皮外套,然後另外一方用盡力氣要把對方的外套脫掉。一旦被脫下羊皮外套遊戲就結束。這個活動通常在嘉年華慶典的最後,也就是復活節的主日上演。有些研究者認為這個的儀式性遊戲的脫外套行為,象徵脫皮,有除舊迎新的意涵。
(影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著名的節慶樂舞還有阿里斯昆的七孔笛(Gaita de Arizkun),阿里斯昆是拿瓦拉自治區巴茲坦(Baztan)市鎮的一個村落,這裡的嘉年華和聖胡安(San Juan)節日非常有名,保存了許多傳統舞蹈,這些在廣場上表演的傳統社交舞蹈,以逆時針方向繞圈,被以樂器七孔笛命名,可能是因為搭配舞蹈演出過程中該樂器的聲音特別響亮。團長提到聖胡安節慶6月23日和24日,其實就是夏至,團隊有演出另一首聖胡安巴斯克索爾奇可謠曲(Zortziko de San Juan)。團長兒子Aritz Azparren補充說,這首歌裡面的聖胡安是地名。索爾奇可(Zortziko)是巴斯克獨有的五八拍旋律,每小節有五拍,八分音符為一拍,其中五拍又分別以三拍和兩拍組成,充滿跳躍的節奏感。
團隊也帶來兩首位在拿瓦拉自治區的東邊,薩拉薩爾山谷(Valle de Salazar)地區的舞曲,第一首是豪列塔(Jaurrieta)市鎮的女孩之舞(Neska Dantza)。過去傳統上這首舞曲只由男生跳,但現在創新,改為女生跳,故以此命名。曲風輕快活潑,是少數保留邊唱邊跳的舞蹈。第二首是歐薩其(Otsagi),指的是位於拿瓦拉自治區北部西班牙語地名奧查加維亞(Ochagavía)的傳統旋律。這一首舞曲誕生於19世紀初西班牙對抗法國的獨立戰爭時期,進行曲加上亞拉岡霍塔舞,以霍塔舞使用的響板代替棍棒,是少數使用響板的巴斯克舞蹈。
(影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再來介紹拿瓦拉自治區桑格薩市鎮的老霍塔舞(Jota Vieja de Sangüesa)。霍塔舞(Jota)是西班牙代表性民俗舞蹈之一,這首被稱為「老」霍塔舞曲,是因為保存中世紀時期的霍塔舞曲旋律,原來桑格薩市鎮的地理位置,正處在拿瓦拉自治區和霍塔舞的家鄉亞拉岡(Aragón)的交界處,因緣際會承襲了最原始的老派霍塔舞曲。最後一首拿瓦拉地區的曲目是大條褲子(Galtzaundi),這是一首起源於古巴的哈巴聶拉(Hananera)舞曲,反映大航海時代的交流背景下,本區也接受到美洲音樂的影響。這首悠揚動人的傳統歌曲出現在拿瓦拉出身的導演Montxo Armendariz的電影塔西歐(Tasio),這部在拿瓦拉拍攝的電影,以真實人物Anastasio Ochoa Ruiz (1916-1989)的人生經歷為本,影片主角炭窯工人塔西歐自小在拿瓦拉山區生活,曾因為生活環境被迫移居城市找工作,但是最終嚮往和追求的還是回到山中的生活。
伊比利半島北方的巴斯克(País Vasco)和拿瓦拉(Navarra)兩地是巴斯克文化的家鄉。這次帶來了巴斯克自治區的演出曲目是位於巴斯克自治區西北部比斯開(Vizcaya)省的阿拉地亞(Arratia)舞曲。阿拉地亞是比斯開亞省轄下一個縣的名稱,這裡保存了非常傳統特殊的霍塔舞和方丹戈舞(fandango),節奏輕快,沒有拘泥制式規範,舞者能即興創作舞步。
(圖片來源: 童玩日報楊宜蓁攝影)
樂團成員這次來台演出共有兩套服飾,其中一套是全白搭配紅色領巾的奔牛節服飾,另外一套是傳統的巴斯克民俗服裝,一般女生穿紅紫色長裙,頭上包圍巾,男生則是穿長褲,搭配寬鬆的襯衫,頭戴貝雷帽。因為平時上課使用的西班牙文教科書上的照片看到巴斯克貝雷帽是紅色的,特別請教團長。他說,紅色貝雷帽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Guerras Carlistas)時候開始出現的,自古傳統巴斯克地區的男人日常生活、出門或是上教堂,都戴黑色或是深藍的。訪談最後團長說期待有機會再回來台灣演出,會努力尋找巴斯克傳統民俗舞蹈團一起合作,完整呈現傳統民俗樂舞。團長的兒子補充說,民俗舞團演出的時候如果播放預錄音樂音軌,就像民俗樂團現場演奏播放舞團的演出影片一樣,都不是傳統的藝術形式。因此他特別讚賞童玩節邀請的泰國和捷克等團的演出,對傳承傳統音樂和舞蹈的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