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泰國布尼亞瓦特學院(Bunyawat Witthayalai School)民俗舞團

 

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石雅如

 

布尼亞瓦特學院,由泰皇拉瑪六世(Rama VI)1898年設立,是一所位於泰國北部南邦(Lampang)的高級中學,目前全校有四千多名學生。2017年該校樂團曾與呵叻的團隊合作前來童玩節,這次由副校長帶領該校自己的民俗舞樂團前來。舞團老師Kunralan Jirayuwatkajorn說,泰國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到上高中,都必須修習泰國的傳統音樂和舞蹈,目前學校的舞蹈團有200位成員,男生30位,女生170名。樂團老師Orachon Pornsiri表示樂團有50位成員,該校民俗樂團分為泰國北方音樂和其他地區兩大部組。該校致力於保存推廣泰國傳統文化,這次來台派出舞者18人,樂師12人,帶來泰國四大地區的代表性舞碼,慶賀童玩節30年。

                                                     (本圖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每天開場的四大地區舞蹈(Ram Si Pak),把泰國北部、中部、南部和東北伊善地區的特色樂舞一次展出,為泰國樂舞之旅揭開序幕。北部地區的舞者身著蘭納風格服飾,舞姿優雅緩慢,讓人領受泰北的溫柔。中部地區是展現泰王朝的端莊古典舞姿、南部地區看到穆斯林和海洋文化影響的多元特色,至於東北伊善地區,則充滿歡樂活力。四區舞的演出是一場小型的的泰國文化巡禮,欣賞到泰國族群文化之美的特色。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在四大地區舞的開場後,本團隊來自泰國北部地區的南邦市,特別帶來泰國北部的蘭納傳統舞蹈。這支舞蹈稱為南邦鼓舞(Ram Perng Lampang),舞者穿上長袖立領的蘭納傳統服飾,披著有泰國吉祥物大象圖樣的手工織品,搭配精緻的飾品,以柔美的手勢和步伐,展演優雅的北部風情。這首曲目演出時,樂團除了演奏也哼唱民謠。樂團老師Orachon PronsiriNatthakarn Srichan說,唱的歌叫做思念南邦。這首於1967年由Saksasern Ratanachai創作的歌曲,歌詞內容巧妙地從描寫日常生活,把北方傳統民俗樂器的名稱都唱名一輪,也提到南邦著名供奉佛牙的菩叻鑾寺(Wat Phra That Lampang Luang),以美好的旋律讓所有人歡喜跳舞,像陽光和水晶玻璃一樣耀眼,這首歌曲的創作企圖是想讓新世代的年輕人,能多思索家鄉,了解南邦傳統文化。


                                       (本圖來源: 童玩日報陳永琛、戴婷郁、蕭泑芩攝影)

本團帶來的中部地區代表舞蹈是緊那利飛翔舞(Flying Kinnaree Dance)。緊那羅是印度神話中半人半鳥形象的男性神仙,女性仙子稱為緊那利。傳說提到緊那利的形象美麗動人且擅長舞蹈,住在神秘的辛馬潘(Himmapan)森林裡。泰國中部流傳的神話故事帕蘇東(Phra Suthon)王子和瑪諾拉(Manora)的愛情故事,其中女主角瑪諾拉就是半人半鳥的緊那利,是七姐妹當中年紀最小最美的。傳說看到緊那利的人往往會為之著迷無法自拔。這段舞蹈正是演出緊那利在森林中快樂飛翔,於湖畔喝水嬉戲的橋段。女舞者以輕巧活潑的舞步,表現出神界仙子的優美樣態,完美演繹中部地區的神話。樂團老師展示一把雕刻精美的泰式胡琴,是中部地區的傳統樂器。以椰子殼為體的琴筒背面雕有一張傳說中神仙的臉,做工細緻高雅,琴筒正面包覆以牛皮。琴弓由馬尾毛製成。一把需上萬泰幣。


                                                            (本圖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南部地區的扇子舞(Kipas Renang Dance),Kipas就是馬來語的扇子,所以這支舞蹈展現的是泰國南部穆斯林社區,從海上而來的文化影響。女舞者身著薄紗,手上拿著色彩亮麗的扇子,以輕柔的動作,配合南方泰式融合馬來風格的音樂節奏,展現泰國的多元文化魅力。


                                                         (本圖來源: 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最後要介紹東北部伊善地區的演出,搭配伊善開場曲(Open Isan Band),強烈的節奏和動態旋律,營造快樂熱鬧的氣氛,樂團老師Orachon Pronsiri和Natthakarn Srichan說,團隊使用的樂器都是各地區道地的傳統樂器,使用原汁原味的伊善樂器,竹笙(Khene)、木條琴(Pong Lang)、泰式琵琶(Phin)等等。首先介紹的舞碼是搭配成組的伊善特有打擊樂器,演出長短木板舞(Ri Ra Mak Kub Kab)。舞者一手持兩片長板,其中一個長板上面釘著兩個扁的鐵瓶蓋,長板也刻有像洗衣板的波浪紋,可以互相刮取發出聲響。另一手持兩片短木塊,像打響板一樣發出聲音,也會使用木板敲打身體不同的部位,據說,泰國其他地區使用手勢,只有伊善地區會使用木板。舞蹈老師Kunralan Jirayuwatkajorn和Narvemon Jantiam說,以前古時候打板發出聲音,其實就是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呼喚大家來聚會。同樣是來自伊善地區的另一支舞蹈是椰殼舞(Ka La Dance),舞者身上的舞裙是購自伊善地區,上面有著當地的原住民族圖騰。泰國境內皆知伊善地區的音樂和舞蹈特別歡騰,所以這首演出的時候會看到樂團全體起立演奏,充滿熱力。舞者們快速的互敲椰殼,展現出訓練有素的默契和技巧。


                                                       (本圖由本文作者拍攝)

這次訪談要特別感謝團員Kamonchanok Samansri同學,擔任泰語和英語的翻譯,她展示了2017年那次來台的照片。趁機詢問團隊這次來童玩節和2017年的經驗相較如何?他們說一樣很準時,東西很好吃,工作人員總是非常親切地提供協助,非常的感謝。他們對童玩節餐廳和大會仔細垃圾分類非常讚賞,認為泰國應該在環境保護這部分學習台灣。團隊所在地的南邦是泰國著名的公雞城,市區到處可以看到公雞彩繪塑像或是販售相關紀念品。相傳佛陀曾經來到南邦,因陀羅化身為白公雞,大聲啼叫提醒人們早起佈施給佛陀。1909年白色公雞成為南邦府府徽,城市中可見公雞裝飾。樂團老師Orachon Pronsiri展示了當地特有種的白公雞照片,提到白公雞一度瀕臨滅絕,當地士紳Supol Sudon先生積極投入保育白公雞,這位Supol Sudon先生大力護持布尼亞瓦特中學,團隊非常感謝。這次團隊帶了公雞飾品來園區販售,不用搭飛機,就能收藏一份來自泰國南邦的特色紀念品。


                                     (本圖來源: 童玩日報陳永琛、戴婷郁、蕭泑芩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