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如
由Magali Cuéllar與 Mario Gaytán領團的舞蹈之心舞蹈團(Compañía Corazones que Danzan),2004年成立於自墨西哥州(Estado de México)多盧卡(Toluca),草創初期因為沒有學習的對象,所以演出差強人意,為了鼓勵團員,團長告訴團員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想要跳舞的心,為了莫忘初衷特以此作為團名,希望團員能懷抱熱情以身體舞動出心聲。這次來台為了發揚傳統樂舞,特別邀約來自米卻肯州(Estado de Michoacán)青年樂團(Grupo Tumbiecha)一起合作。青年樂團成立於1994年,團名原文非西班牙語,是米卻肯州的布雷貝洽(Purépecha)原住民語「青年」的意思,樂團團長André Campo本身即是布雷貝洽原住民,從家族及各地區學校挑選青年樂師組團。團長家族從事傳統墨西哥音樂工作已經進入第四代,對墨國傳統樂舞學識淵博。
此次來台帶了墨西哥不同區域的代表性樂舞,首先介紹東部臨墨西哥灣的瓦斯提加區(La Huasteca),此文化區涵蓋五個州,分別是委拉克魯茲州(Veracruz)、塔瑪烏里霸斯州(Tamaulipas)、聖路易斯德波多西州 (San Luis de Potosí)、伊達爾戈州(Hidalgo)和普埃布拉州(Pueble)。演出曲目有佩德內拉(La Petenera),源自西班牙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形式,隨著征服殖民傳入墨西哥。此種曲式主題圍繞在關於美人魚的種種幻想,起因是歐洲水手在長途航行過程,描繪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而吟唱。瓦斯提加文化區位於東部沿海地區,正是歐洲殖民者上岸的起點,是以受到西班牙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影響最深。
比位於瓦斯提加區南邊,同樣臨海的委拉克魯茲州,是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的首要門戶,樂舞受到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影響,加上後來的非洲奴工移入,發展出此曲特有的放丹戈舞(Fandango)。放丹戈原本指的是供人站立的木製平台,後來演變成為宴會舞台,延伸其意變成歡慶派對。舞者頭頂蠟燭或玻璃杯的魔女之舞(Bruja),強烈有力的墨式踢躂阿卡貝拉(Zapateado a capella),以及全球知名的邦巴舞(La Bamba),都是放丹戈形式的樂舞。
另外一個代表性樂舞區域是格雷羅州(Guerrero),本州臨太平洋岸,過去受到非洲奴工移入的影響,所以音樂風格強調打擊重拍,但是舞者手持方巾則是具有歐洲風格。帶來的演出曲目有短尾鬥牛(Toro Rabón)和海岸混成曲(Popurrí Costa)。團長說一般非洲風格影響的表演服裝會有多樣花色,女舞者也會露肩展現性感嬌媚。
接著略往北邊介紹科利馬州(Colima),本州代表曲目是摩爾大砍刀舞(Morisma de los machetes)。摩爾指的是西班牙中世紀阿拉伯時期的伊斯蘭信仰者。中世紀伊比利半島上的摩爾人和天主教徒戰爭不斷,是以經常會有械鬥,隨身攜帶刀械防身。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也將摩爾文化一起傳入美洲。當時的阿拉伯人使用的是劍,然而隨著時間和在地化的演變,劍變成了墨西哥人的大砍刀。不同地區的演出會有服裝上的差異,鄰近的納亞里州(Nayari)也有類似的刀械舞,服裝顏色鮮豔,反映阿拉伯風情。另外也帶來鬛蜥舞(Son de la
Iguana),女舞者穿著科利馬州白底滾邊的代表風格服飾,男舞者則匍伏地上,對著女舞者模仿鬣蜥的姿態跳舞。除了科利馬州,在格雷羅州和委拉克魯茲州也有鬣蜥舞,三個州的鬣蜥舞不僅服裝不同,音樂和歌詞的內容也各自獨立。
繼續朝北前行的區域是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屬於墨西哥北方的牛仔風情舞蹈,最具代表性的首當南瓜畫圈舞(Calabaceado)。不同與其他地區強調男女情愛舞蹈,強調的是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的帥氣,以男女競技舞蹈為主軸。南瓜舞具有美國西部鄉村牛仔風格,事實上美國西部和南部某些州過去曾經是墨西哥的領域,本地區畜牧業發達,從下加利福尼亞州的組曲曲目明顯可見:女牛仔(Vaquerita)、放牛舞(Arreando Vacas)、趕騾舞(Arreando la mula)。
最後介紹哈利斯科州(Jalisco)的組曲,此區域的樂舞被認為是最能代表墨西哥民族精神,也是國際間和國人最熟悉的墨西哥印象。最知名的曲目應該就是帽子組曲(Jarabe Tapatio),演出時男舞者穿著牛仔大禮服(charro de gala),女舞者穿著普埃布拉州仕女裝(china poblana)。這首十九世紀以來原本是由數首民謠組合而成的歌曲,演變至今變成一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代表性單曲,特別是熱鬧歡騰的結尾尤其經典。
除了演奏配合舞蹈團帶來的各地區傳統音樂,來自米卻肯的青年樂團特別帶來該州著名的作曲家Daniel
Plancarte Alexandre的名曲「加油比洽塔羅!(Arriba Pichátaro)」,事實上這首歌真正的名稱叫做玉米甜餅(El Ponteduro),但因為這首歌曲在比洽塔羅鎮首演,在墨西哥大家對這首歌的印象停留在首演時登高一呼的加油激情吶喊,所以原本歌曲的真正名稱反而較少人知曉。團長將原曲演出時拍打敲擊的橋段改成全體樂師以腳踢躂方式代替,別出心裁的方式每每在園區和演藝廳演出時都獲得滿堂彩。另外一首是墨西哥交響樂作曲家José Pablo Moncayo的作品瓦邦戈(Huapango)。樂師說瓦邦戈這個字結合了本文第一段和第三段提到的瓦斯提加文化區(Huasteca)和委拉克魯茲放丹戈(Fandango),換句話說就是瓦斯提加節慶樂。這首歌於1941年由墨西哥交響樂團在墨國藝術宮首演,充滿墨西哥民俗文化特色的音樂旋律,讓這首交響作品擁有墨西哥第二國歌的美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