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如
來自印尼首都雅加達的阿迪伊瑪中學舞蹈團,透過教育計畫與辦理專業公演的方式致力維護、發展並傳承印尼不同地區的傳統表演藝術。學校創立舞蹈團一方面提供青年學子有深度且高品質的教育訓練,同時提供都市青少年正向的社交環境,幫助正在成長的現代青年認識並學習印尼傳統文化之美。除了教授舞蹈和音樂,更重視傳統樂舞備後的歷史文化教育。這次來台的成員包含國小和國中部在校生與畢業校友。舞蹈老師拉拉(Nur Kusuma Ngarasati)說自2007年加入印尼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CIOFF)後,每年印尼分會派遣舞蹈老師教導四首印尼不同地區的傳統舞蹈,這些舞蹈都是專家直接從田野地採集而來,她非常珍惜連續三個月的週末每天六小時的學習機會,也將自己習得的舞蹈傾囊相授給學生。阿迪伊瑪中學希望能透過參與世界各地的民俗藝術節將印尼的傳統舞蹈藝術之美介紹給所有的人。
首先介紹團隊帶來十四世紀起源於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省的撒曼(Saman)舞,亞齊是印尼第一個成立穆斯林王國的所在地,被稱為通往麥加的門。撒曼舞原始起源和伊斯蘭信仰不可分割,原本為表達對神的讚美,只有在特定的宗教節日才能演出,發展至今可在印尼各式慶祝場合表演,不僅僅侷限於宗教範疇。印尼每年12月在雅加達印尼之美小人國公園(Taman Mini Indonesia Indah)的亞齊館有辦理撒曼舞全國大賽。撒曼舞是一種結合人聲唱誦、手部拍打和軀體移動的團體舞蹈。演出過程反應出舞者彼此之間的默契和凝聚力,隨著節拍的加速和動作花式的繁複程度會讓觀賞者屏氣凝神,情緒跟隨節奏緊張,一直延續到演出最高潮結束為止。雅加達的國、高中多半有成立撒曼舞社團,拉拉老師說,在印尼男孩子喜歡踢足球,女孩子則是對跳撒曼舞入迷。這次團隊的演出因為來台人數受限規模不大,但團員們默契十足,表演過程也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非常精采。
同樣來自北蘇門答臘的還有石像(Tortor)舞。這支舞蹈是從巴塔克(Batak)原住民族召喚靈魂進入石像,進而讓石像自行移動的儀式舞蹈而來。舞者必須模仿石像身體僵硬,只有手腳得以動作的模樣,非常俏皮可愛。另外還有一支源自蘇門答臘西部表現歡慶收成的盤子舞(Pring Dance),舞者雙手捧著盤子進行演出,表達感恩上天賜給豐收的恩典。
另外有來自雅加達貝塔威(Betawi)原住民族的調情之舞(Nandak Ganjen)。傳統印尼女生性格較為害羞,這首由東雅加達貝塔威面具舞蹈團團長East Ratna之子Atin Kisam所創作,企圖表現出貝塔威青春少女面對成長,希望自己的美麗能獲得意中人青睞的喜悅之情。
還有來自東努沙登加爾(East Nusa Tenggar)原住民老師傳授的鹿皮鼓(Tifa)舞蹈,Tifa指的是將木頭內部刨空包覆乾鹿皮的打擊樂器。這是一支只有女生能跳的宗教舞蹈,平靜優雅,搭配鹿皮鼓節奏進行演出。最後介紹的是來自西加里曼丹的達耶克族(Dayak)治病舞(Balian Bawu),這支舞蹈常會在傳統祭典上表演,祈禱病人能治癒疾病、身體健康。舞者會在雙手戴上兩個金屬鈴鐺手環,藉著不停甩動雙手以驅趕病痛。
本團演出全程皆陪同傳統樂團現場演奏。演出曲目中也特別安排由樂師擔綱的兩首西蘇門答臘米南佳保(Minangkabau)民族的傳統謠曲Tak Tong Tong Song和Kambanglah Bungo。另外也帶來原汁原味國際知名的甘美朗音樂,讓觀賞童玩節演出的朋友們大飽耳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