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5

菲律賓布拉坎藝術團(Philippines SiningBulakenyo)

菲律賓布拉坎藝術團(Philippines SiningBulakenyo)
宜蘭大學/石雅如

成立於2003年以復振傳統民俗文化為使命的布拉坎藝術團其名稱中的Sining在塔加洛語(Tagalog)意思是藝術Bulakenyo則是布拉坎省(Bulacan),而BulacanBulac這個名詞的複數形式,原意是百花聚集之處。正如其名,藝術團聚集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專院校,如花朵般的舞者們為宣揚菲律賓傳統民俗藝術而努力綻放。

接受訪問的舞蹈教師JerreycoEstrella表示該團在團長Rodel M. Fronda的領導下對於演出內容十分考究,每支舞蹈的編排都從文獻探究、田野訪談採集開始,接著由老師依傳統曲式和旋律進行編舞,包含演出服裝的顏色搭配與道具的設計都力求最接近原始情境。為求完美演出,藝術團的每位成員都會學習每首舞曲的基礎舞步,在不斷的練習後,再從中挑選最優秀的舞者站上舞台。

藝術團將所蒐集而得的傳統民俗舞蹈依照特色分為部落鄉村、伊斯蘭與西班牙等四大風格,依照每場演出的需求挑選組曲。部落組曲主要是採集北呂宋地區六大原住民族的舞蹈,表演內容融合各部落的元素,反映當地原住民族的泛靈信仰,或揮灑樹葉趨吉避凶、或敬拜天地祈禱豐收。Jerreyco老師表示,因為殖民歷史因素,原住民多半遷居山上,加上不同民族使用語言的差異性,增加舞蹈素材的採集和耆老訪談的困難度,尤其是各族傳統服飾的取得更是難上加難,團隊只能盡力仿真。

對應於部落組曲的較高地理空間位置,鄉村組曲則源自平野,貼近庶民生活。從農村和漁村的平凡百姓的喜慶宴會和生活態度取材,像是由驅趕野鳥靈感而生的竹竿舞(Tinkling)、農民插秧割稻動作的舞蹈、夜晚漁船燈火點點的海邊和活潑熱鬧的婚禮等等,舞蹈搭配令人愉悅的音樂節奏,表現出菲律賓鄉居生活的情趣。在欣賞表的同時可以注意到舞者穿著,男舞者有時是寬鬆的傳統汗衫(Camisa de chino)或是堪岡(Kangan),女舞者下著巴塔永(Patadyong)裙,一塊棉布裹腰自然垂墜至足部,另外還有色彩繽紛的百林塔瓦(Balintawak)仕女服。

十二世紀末伊斯蘭教從馬來半島和婆羅洲進入菲律賓南部的明答那峨(Mindanao)和蘇洛(Sulu)群島,最早信奉伊斯蘭教的族群有馬拉納(Maranao)、馬津達納(Maguindanao)、薩馬爾(Samal)和道薩(Tausug)。從團隊帶來蘇洛群島的節慶舞蹈,阿拉伯貴族世家聯姻的婚禮舞蹈,處處可見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響,音樂韻律活潑,服裝金碧輝煌繽紛多彩的樣貌,


十六世紀麥哲倫航行至宿霧後菲律賓進入西班牙殖民時期,西班牙統治時期將歐洲舞蹈引入,像是禾塔(Jota)、鬥牛舞(Paso doble)和波卡(Polka)。這些舞蹈有些維持原有拼音,有些則因為地域性不同使原始單字的發音產生變化,例如:華爾滋(Balse)。事實上正因為空間和時間的轉化,在西班牙殖民期間菲律賓隸屬於新西班牙總督區(今天的墨西哥),所以這些歐洲舞蹈早在傳入菲律賓之前業已「墨西哥化」,之後二次轉化融入菲律賓特質。以竹板作為響板製造的原料,也是樂器亞洲化的展現。舞者在表演這些具有歐洲特色的舞蹈演出時,往往穿著西化的服飾,美麗的女舞者穿著塑腰澎裙的瑪莉亞克拉拉(Maria Clara)裝和男舞者翩翩起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