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天真快樂的孩子們-捷克Kyjovánek

訪談整理/童心善
大部份的朋友,都知道捷克這個國家擁有最出名【水晶】,以及相關的各式工藝品,卻很少人知道,原來,捷克人和波蘭(包括境內的Kashubians、Silesians少數民族)、斯洛伐克和德國境內少數的索布人( Lusatian Sorbs )都同屬於斯拉夫族語系的一個支族,稱為西斯拉夫。
ˊ

信仰和民俗儀式、舞蹈音樂
今天的捷克版圖由多森林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盆地兩大區塊組成,這兩個地名曾經也都是王國的名稱。最早(西元前五世紀),波希米亞這裡住的是凱爾特人(Celts)的一支族,稱為Boii波依人,因此這塊地區被稱為波西米亞。然後,日耳曼人來了趕走了凱爾特人。到六世紀後,斯拉夫人跟著遊牧民族阿瓦爾人(Avars)從今天的波蘭遷徙而來此。而此時的歐洲也因為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基督宗教盛行,各王國的國王為了鞏固權力,也會和羅馬教宗保持一定的關係。波希米亞在阿瓦爾人和在西斯拉夫人被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打敗後,逐漸基督宗教化。


摩拉維亞則幾乎在一開始有歷史記載時,就是西斯拉夫人的居住領地,西元850年建立摩拉維亞大公國(範圍含蓋今天的捷克東部、斯洛伐克西部及部分奧地利)的國家組織時,是為了抵抗日耳曼人入侵的壓力,雖然有國家組織,但名義上是臣服於東法蘭克王國。一直到西元900年左右,馬札爾人(匈牙利人)入侵,結束了摩拉維亞公國。

從上面這段古代歷史清楚的看出,今天的捷克民族組成,東西二邊有很大的差異,可以想見民俗文化也有所不同,但,唯一強烈相連結的是羅馬教廷的天主教信仰。這個天主教信仰沒有因為十字軍東征、宗教改革受到影響,今天的捷克,依舊是虔誠的天主教徒。

來自摩拉維亞Kyjov地區的Kyjovanek舞團,帶來和節慶、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的歌舞:從四旬節前的嘉年華慶祝活動、夏天的St. John's Day(聖約翰節)、磨坊工人、牧羊人的舞蹈,孩子們的帽子遊戲到及男生女生都是好朋友的社交性質舞蹈,活潑的編舞型態加上孩子們自己的音樂伴奏,有了基礎舞蹈的身體律動,拉起小提琴,有了更豐富的情感表達(註1)



嘉年華(狂歡節)之舞 (Carnival)
狂歡節是天主教、東正教的慶祝活動,這個活動和復活節有關。天主教教會年曆中有一個稱為四旬期的年期,為期四十天(6個主日不計算在內,主日即是禮拜天),以齋戒、刻苦等方式彌補自己的罪惡,準備慶祝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蹟」。復活節是每年春分(南半球秋分)之後滿一個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由這一天往回算46天,稱為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也稱為大齋首日,四旬期就是從這個大齋首日到耶穌復活前一日這四十六天。狂歡節視各地風俗不一而慶祝時間長短不同,一般會在大齋首日前結束。簡單的說,狂歡節是為了要進入那刻苦的40天而慶祝的活動,依據節氣計算而來,穿著精心設計的服裝、面具,扮成酒神遊行,外加傳統的屠宰豬肉宴,都是在二、三月間【告別肉食】舉辦的慶祝活動。

這裡有幾個摩拉維亞地區的狂歡節活動內容影片:
Fašanky Horní Lideč 2011
P.A.C-Fašanky
Kyjovanek 舞團的狂歡節演出

捷克電視台還拍攝了一部以東摩拉維亞Strání村莊為主的狂歡節紀錄片,可惜台灣沒有相關的出版。這裡是捷克電台出版的【European Musical Roots-Carnival】狂歡節紀錄片網路版,連線速度很慢,要很有耐心!按這裏有英文說明PDF檔案。



St. John’s Day & St. John’ Eve (仲夏節和聖約翰節)
談約翰之前,得要先知道,基督宗教信仰還沒流傳至歐洲前,人民的信仰是多神的,有許多神話故是藉由民歌、詩篇、傳說,在民間流傳,人們相信萬物皆有靈,掌管大地、群星及命運的神各司其職,人們就在這自然運行的天地中和生物和諧共生。歐洲(特別是北歐、波羅地海一帶包括斯拉夫族的住民)的仲夏節(Midsummer festival)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根據太陽星系運行,夏至的到來,表示盛夏開始。農民此時剛好完成了春天播種、孟夏時節的辛勤耕種,期待夏日的陽光雨水會帶來秋天的豐收。人們相傳如果在仲夏日前夕摘取盛開的金盞花等草藥,會具有神奇的治癒效果;當地居民於外出時會點起火炬,以驅逐野外的孤魂或精靈;女孩兒們頭戴花環唱歌跳舞,並且有類似過火的儀式,之後將花環放入河水逐流,象徵壞運隨之而去。仲夏節的前夕,對戀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傳說中【黎明】和【黃昏】這對戀人一年只在這個夜晚相聚擁有短暫的親吻,單身的人也可以藉著尋找夜晚盛開的金盞花途中找到合適的對象。而這個仲夏節,剛好是每年的6月21或22日

約翰指的是【施洗者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比耶穌早六個月出生,所以生日是6月24日。新約上記載,此人的出世除了讓遲遲不能生育的約翰父母帶來快樂,還替世人帶來更大的快樂,因為約翰自娘胎起就被聖靈充滿,具有先知以利亞的心智及能力,要走在主耶穌前面,替祂鋪平道路,還要為祂準備好合適的百姓,接受聖靈的洗禮。但這個宗教節日怎會和流傳百年的民俗活動仲夏節扯上關係呢?查遍了所有文字資料都沒有百分之百明確的說明,在迂迴文字遊戲的背後意義大約就是:強大的教會勢力希望剷除基督宗教以外的【異教】,所以,民間就把這兩種沒差太多天的慶祝活動合在一起,一方面延續了民間的傳統習俗,也不得罪基督教會,就這樣年復一年到今天囉!



仲夏節的慶祝活動影片:
五月柱 (主要流傳於日耳曼民族的慶祝方式)
依凡庫帕拉節(在俄語裡聖約翰稱為Ivan Kupala,東正教月曆中,仲夏當天是七月初)
俄羅斯Kalluga地區的現代慶祝依凡庫帕拉節的方式
Kyjovánek帶來的聖約翰之夜(St. John’s night,舞蹈中小女孩揮舞彩帶當作篝火(音勾;註2),讓女生過火)



除了節慶,生活、工作、社交活動都是民俗舞蹈當中很重要的元素。Kyjovánek帶來了磨坊工人的工作情形以及Kopanice地區的夏得西舞蹈(Czardas 發音近似查爾大什,國內民俗舞蹈圈習慣用夏得西音譯)。Czardas這種音樂舞蹈型態在中歐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部份地區都可以見到。源自於鄉村農民的Czardas舞蹈,在18世紀成為皇宮貴族的社交舞蹈,也被作曲家取材,編成流傳至今的古典曲目,這裡是匈牙利夏得西的舞蹈影片參考以及Kyjovánek的Kopanice地區夏得西

最後,一定要提的是,每個舞團為了來到宜蘭,得要自己籌措龐大的機票費用,除了舞者父母的幫忙,還要想各種方式募款。Kyjovánek在捷克當地,辦了很多場小型的募款演出,孩子們在童玩節期間,演出之餘,仍然在親水公園現場演奏協助販售當地的手工藝品,用以貼補旅費。看著孩子們單純而快樂的在舞台上表演,對於致力傳統民俗音樂舞蹈推動的團長,有著更深的敬意!
-------------------------------------------
註1:台灣的孩子習舞和音樂是分開的兩回事,但在文化傳承裡,音樂和舞蹈是不分家的。下回,如果您覺得家中的孩子拉琴(彈琴)的姿勢很僵硬死板,或者感受不到琴聲中的熱情,帶著她(他)一起去動動唱唱跳跳,體驗律動和音樂結合的力量。
註2:篝火(bonfire),在野地裡將木柴堆成一角柱體生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