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菲律賓聖路易大學文化和藝術中心代表團(Center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 Saint Louis University, Philippines)

 

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石雅如

 

天主教聖母聖心會(CICM)1911年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碧瑤市(Beguio City)創立了聖路易學校(Saint Louis School),發展至今成為提供包含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課程的教育志業體。1952年聖路易學院(Saint Louis College)成立,當時有三個學系,1963年正式升格為聖路易大學(Saint Louis University, SLU),是菲律賓馬尼拉以北地區的第一所私立大學。為了藝文推廣,聖路易大學設立了文化藝術中心(Center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 CCA ),文化藝術中心擁有五個常駐團隊,分別是交響樂團(Convert Orchestra)、舞蹈團(Dance Troupe)、歡唱團(Glee Club)、劇團(Tanghalang) 和管弦樂隊(Symphonic Band),管弦樂隊又被稱為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CCA的五大表演團隊參與菲律賓國內外許多巡演,獲得許多獎項和榮譽,在當地頗負盛名。 


                                                                                                     (本圖片取自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在聖路易大學校長Gibert Sales神父的鼓勵和祝福下,由文化藝術中心主任,也是歡唱團團長暱稱Bing的Normita Pablico老師領團來童玩節演出,同行的還有舞編老師Sherwin Santiago、樂隊指導老師Marivic Macadaeg、交響樂團指導老師Ysabela Mae Javier,劇場藝術指導老師Katherine Mae Nobleza以及舞台監督Benedick Bacani等專業訓練人員,陪同演出的學生,一起來到台灣。聖路易大學藝術中心的常駐表演團隊,通常每年每個團隊會自行辦理兩次的表演會,所有團隊每年會聯合舉行一次表演會;若是有貴賓到校參訪或是校外表演,像是這次來台灣演出,就會進行特別的聯合組隊。這次參加童玩節的代表團,結合了歡唱團(Glee Club)、舞蹈團(Dance Troupe)和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的優秀成員。

    (本圖片取自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團隊來自呂宋島北部柯迪勒拉行政區(Cordillera Administrative Region)本格特省(Benguet)的碧瑤市,本次來台灣演出的曲目,主要環繞柯迪勒拉地區的樂舞,希望能和童玩節的觀眾分享故鄉豐富迷人的傳統文化。首先介紹行進樂隊的甜美之聲(Samiweng),這首曲子使用柯迪勒拉山區的竹筒樂器進行演奏,樂師們會把竹筒擺在大腿上,或是固定在手腕上敲打製造出聲音,也會把竹製樂器放在地板上敲打出音樂。行進樂隊這次配合舞團演出內容,擔綱北部山區舞蹈的現場音樂演奏。

                                                                                                 (本圖片取自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舞蹈團這次帶來菲律賓呂宋北部山區舞蹈,內容包含卡林卡(Kalinga)、邦多克(Bontoc)、巴哥(Bago)、廷吉安(Tingguian/Abra)、阿巴堯(Apayao)、伊富高(Ifuga)和伊巴洛依(Ibaloy)等7個部族,演出時舞者身穿各族傳統服飾展現生活姿態。卡林卡族的歡慶舞(Ragragsakan),女舞者一邊唱歌一邊頭上頂著食物籃要去山上慰勞翻土播種農忙的丈夫。巴哥族的公雞舞(Manmanok),模擬三隻公雞為吸引母雞注意,揮舞翅膀展示羽毛,相互競爭的舞蹈。接著是身穿廷吉安、阿巴堯和伊富高三族服飾的舞者,演出這三族的求愛舞(Tadek、Talip和Paggadut,依照族群順序列出不同名稱,都是追求的意思)。伊富高族另外還有演出豐收祈福舞(Uya-oy)和豐收感謝舞(Dinuy- a)。舞蹈動作模仿耕種和收穫的過程,伊富高演出時可以注意服飾上的特色,其中有個尖頭飾特別醒目,這是薩滿巫師配戴的頭飾,部落儀式使用真正菲律賓皺盔犀鳥的鳥喙骨,這次來台演出以木頭雕刻代替。搭配野豬牙項鍊,固定獵刀的腰帶,和別上檳榔袋的丁字褲裝扮。伊巴洛伊族演出的是該族過去出草成功回歸時的歡慶舞蹈(Bendian),大家圍成圓圈,祈求農產豐收。


                                                                                             (本圖片取自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除了北部山區舞蹈,團隊也帶來西班牙風格的鈴鼓舞(Pandereta),男女舞者分持竹響板和鈴鼓,搭配西班牙風格音樂,快樂的享受節慶時光。另外西班牙時期的舞蹈還有鬥牛舞(Paso doble),這支舞蹈以西班牙鬥牛音樂開場,男舞者們手持柺杖踩踏堅定有力的步伐,女舞者則手拿扇子展現魅力風情;接著介紹馬尼拉霍塔舞(Jota de Manila),男女舞者身穿歐洲時期服飾,手持響板翩翩起舞;最後是塔亞巴斯騎士舞(Lanceros de Tayabas),舞台就是大禮堂舞廳,紳士與淑女行列交叉共舞。舞團也演出東米沙鄢(Eastern Visaya)薩馬省(Samar)卡爾巴約格市(Calbayog)的調情舞(Kuratsa Calbayognon),男女舞者在舞台上相互追逐嬉戲,男舞者拿著布巾環繞女舞者,是常出現在社交場合洋溢熱情的舞蹈。

                                                               (本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分享完舞蹈團的表演內容,接下來要介紹歡唱團的歌唱演出曲目。歡唱團此次除了搭配樂隊和舞團現場演唱,這次來台也在舞團換裝時協助串場,演唱了包含伊洛卡諾語(Ilocano)、特博利語(Tboli)、他加祿語(Tagalog)等不同語言的歌曲。菲律賓有大約150多種語言,伊洛卡諾語屬於南島語系,是9百萬人的第一母語,菲律賓第三大使用的語言,是聖路易大學所在地呂宋島北部的主要通用語言。歡唱團帶來的伊洛卡諾語的演出歌曲有青少年的愛情(Ti Ayat ti Meysa nga Ubing)、蔬菜雜燴(Pinakbet)和求愛之歌(Denggem Manang)。第一首歌講述青春時期的愛情對比年長後的愛情,就像四月綻放的茉莉花,非常甜蜜。第二首則是介紹菲律賓的道地料理燴炒食蔬。歌詞俏皮的細數本料理使用的基本食材,番茄、茄子、洋蔥,並且訴說不同地區會添加在地食材,展現不同的風味。第三首是男生追求女子的歌曲,演唱時歌手會牽手深情對望,非常浪漫。團長說,前面兩首的內容和節奏完全不搭,故意放在一起演唱,展現趣味。另外帶來特博利語歌曲,這是菲律賓南方民答那峨地區盧馬族群(Lomad)當中的特博利族民謠:山頂上的樹(Koyu no te bulul)。歌詞描寫山上一棵美麗的樹,樹上棲息著各種鳥類,所以演唱時模仿蟲鳴鳥叫的聲音,也透過歌唱技巧刻意營造在山崖邊唱歌的回響聲。

                                                            (本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至於菲律賓官方語言他加祿語歌曲的部分,有團長Bing老師創作的播種歌(Mamula)、豐收歌(Ani)和長者祝禱之歌(Kansiyun nen Apu)三首歌曲。團長說她創作的歌曲歌名是以伊洛卡諾語命名,不過歌詞是使用官方語言他加祿語寫。團長說她想進部落創作與北部山區民族相關的歌曲,商請當地人協助翻譯了解在地敘事後寫出了這些歌曲。第一首播種歌講述農民在烈日下辛勤播種耕耘,頌揚農民為社區所帶來的的經濟貢獻。第二首豐收歌描寫各地區的人們,收穫時節齊聚一堂歡喜收割的情景。描寫各社區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最後一首長者祝禱之歌是為了2023年聖路易大學文化藝術中心年度原創音樂舞劇我們都一樣(Kapadpada)所創作的歌曲。這齣音樂舞劇的演出主題內容在反思菲律賓山地民族(Igolot)在歷史上遭受的文化誤解和不平等對待。長者祝禱之歌描寫山地居民依賴土地而生,感恩土地賜予收穫,以及與自然環境保持連繫的重要性。

 
(本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團隊每場結束的表演曲目是選擇菲律賓(Piliin mo ang Pilipinas),這是2024年菲律賓政府推廣觀光的年度主題曲,歌詞內容讚頌造物主創造七千多個島嶼,菲律賓像珍珠般美麗珍貴,人人選擇擁抱菲律賓。搭配這首歌曲,舞蹈團使出渾身解數,利用短短四分多鐘的時間,將菲律賓北部山區舞蹈、西班牙風格舞蹈、鄉村生活舞蹈、伊斯蘭瑪拉瑙皇族舞蹈還有民答那峨盧馬民族舞蹈,五大主題舞蹈濃縮精華一氣呵成,呈現目不暇給的精采大匯演。這次菲律賓團的采風訪問安排在團隊最後一場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團隊說隔天最後一場會演出驚喜曲目:宜蘭民謠丟丟銅,真的很用心。團長說知道要來台灣演出,團隊每天進行三小時的排練,希望能夠不負使命展演優美的菲律賓文化給台灣的觀眾。相信有看到演出的觀眾,絕對會和我一樣,不停讚嘆聖路易大學文化藝術中心代表團帶來的卓越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