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韓國櫸樹之聲(Neutisori)打擊樂團


石雅如

櫸樹之聲打擊樂團,主要成員是首爾Sam Jeon小學的學生和校友,學生們利用每天一早到校以及課後努力練習,曾獲得兩次首爾市競賽首獎的殊榮。團名「櫸樹之聲」的靈感來自學校前面有顆大櫸樹,風吹會發出颯颯聲響而來的。團長李占妊女士為傳統樂器專門教師,精通所有韓國傳統打擊樂器。二十年前開始,因應全球化的文化衝擊,韓國政府推展每間小學都要學習一門傳統藝術的教育政策,身為國家公務員的李老師五年輪調一次至不同的學校進行教學工作,桃李滿天下。2008年李占妊團長也曾經領過他團到台東演出,很喜歡台灣。




這次來台演出主要的曲目有四物打擊、長鼓打擊,傳統上戶外長鼓打擊表演會同時頭甩象帽,這次團隊成員則是拆開來分別演出。另外還有Pangut演出,源自農業豐收巫術儀式的慶典,除了擊鼓,搭配舞蹈和歌唱,表演一開始會大聲吶喊祝福平安吉祥的好話。也有安排農樂表演,相對於京畿右道的平澤農樂技巧對小學生來說難度太高,櫸樹之聲特別挑選京畿右道的永南農樂,較適合兒童學習。

和團隊同行來台的民俗藝術國際組織(IOV)韓國分會的文亨碩先生特別說明農樂一詞的源由,他說日本統治之前現在所謂的「農樂」事實上稱為「風物」(Pungmul)。日本統治時代韓國開始出現民俗一詞,殖民統治下原本的正統、傳統被降格、邊緣化視為土俗娛樂,所以傳統風物改稱為農樂。二次戰後脫離殖民統治,韓國開始努力恢復傳統音樂。1950年大韓民國文化部門成立韓國國立國樂院,為韓國傳統音樂傳承發展的最高文化機構。政府部門從農樂的四種傳統樂器「四物」(Samul Nori) (圓鼓、長鼓、大鑼、小鑼),找出當時最傑出的樂師,戮力提升傳統音樂的表演藝術水準。傑出樂師們讓原本都是戶外站立的風物打擊樂轉變成可在室內或舞台上端坐的表演藝術。當時為了避免傑出樂師因為從軍中斷了傳統樂器的修行,韓國國防部也特別在軍中成立傳統軍樂隊,讓當兵的樂師也能繼續打擊。


在聆聽櫸樹之聲打擊樂團表演的時候可發現明顯的漸強漸弱的鼓聲旋律,這種設計類似聆聽交響樂有高潮低潮,藉著鼓聲的起伏轉折,和台上表演者的吶喊聲,都企圖激動聽眾的情緒,形塑表演舞台上下之間的互動,是一種表演藝術的設計。團員的服裝主要以朝鮮時代戰士的服裝為設計發想,顏色則以陰陽五行呈現,藍紅、黃、綠、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