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大溪地紅點樂舞團(Tahiti Taraura Groupe)


石雅如

 紅點樂舞團來自太平洋上社會群島中最大島嶼大溪地訪談的時候團長Michel Tairaau先生頭上帶著樹葉編織成的花環,搭配海洋風格的花襯衫,視覺上讓人瞬間產生從宜大宿舍穿越至玻里尼西亞的浪漫想像。團長說大溪地島上有兩大電塔,每天晚上電塔塔頂紅色警示燈閃爍非常耀眼奪目,團名Taraura是玻里尼西亞語的「紅點」,希望團隊能像島上至高點電塔上的紅色燈,成為童玩節注目的焦點。




在歐洲人尚未出現的時代,信仰和統治結合的宗教儀式是大溪地最複雜的藝術形式之一,其中又以儀式舞蹈最受到重視。然而十九世紀初歐洲傳教士譴責這些舞蹈形式太過放蕩,當時改宗基督信仰的大溪地國王波馬瑞二世(Pomare II)下令禁止,大溪地舞蹈自此在公共展演空間消失,轉為民間地下化發展。1880年大溪地成為法國殖民地,在法國慶祝國慶日(七月十四日)的當天,也開放讓玻里尼西亞人得以傳統舞蹈同歡。1881年舉辦了第一次的七月慶典活動(Heiva I Tahiti)1977年獲得自治,大溪地的政治和文化自主性更加開放,自19856月官方開始組織更大規模的慶典活動。從一個簡單的節慶日發展至今,每年七月的大溪地慶典月(Heiva I Tahiti),整個七月各個玻里尼西亞社群針對音樂、舞蹈歌唱和體育競賽辦理一系列活動,成為玻里尼西亞文化傳承的象徵。團長說因為傳統舞蹈曾經被禁止將近一甲子,所以許多舞蹈和傳統服飾的傳承出現斷層,目前七月慶典月大溪地舞蹈比賽「傳統型式」的評定標準多半是依照民族學家Teuira Henry(1847-1915)的書籍記錄內容。目前國內也有相關學者專家進行紀錄搜集。

團隊參與每年七月的舞蹈比賽會依照委員會宣布的主題進行準備。社會群島的每座島嶼都有屬於自己聚落的傳統,語言、服飾、舞步都不盡相同,但表演內容取材絕對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服裝的製作也都以自然材質為主,像是以鮮花裝飾,椰子殼作為胸罩,樹皮當裙子,羽毛成為頭冠。團長說每首表演的歌曲內容都是一則故事,舞者再配合歌詞進行展演。舞步的編排會先自行記錄起來,經過討論後再確定。主要以歌頌生活環境的山、海等大自然以及颶風等自然現象。

陪伴舞者的是現場演奏和演唱。大溪地最具代表的傳統樂器為Pahu鼓和Toere鼓,前者為木頭刨空上方包覆獸皮,後者則單純為木頭挖空雕花。以玫瑰木製成的Toere分大小兩種,大型的放置地上,小型的可以手持敲擊。有些雕花精緻的Toere甚至被當成居家裝飾品使用。另一個傳統樂器為竹管鼻笛(vivo),至於吉他和烏克麗麗雖然是跟隨歐洲人進入社會群島,但目前已經是傳統演奏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團樂師Teril Tairaau先生告訴我們,以前沒有文字所以音樂的學習都是以口傳和聽力記憶,務農的父親一直阻止他跟外公學吉他,但阻擋不了天生對音樂的熱愛,目前是音樂老師,在大溪地教授烏克麗麗和傳統鼓Toere



這次團隊來台表演的曲目中有一首非大溪地而是夏威夷節奏的曲子,因為團長認為大溪地位於太平洋玻里尼西亞的中心,很樂意為家族的成員推廣美好的樂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