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利希凱德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 愛沙尼亞Estonia

Children and Youth Folk Dance Ensemble Leesikad

                                訪談整理:劉培華

2005年在塔林(Tallinn)「利希凱德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成立,此次帶利希凱德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來台的負責人Kristiina Siig女士正是該團當時的創立者。

Kristiina Siig女士在受訪時回憶說道當初的情形,當時年齡17歲的她正在大學讀書,因對Folk Dance民俗舞蹈的熱愛而創立了社團形式的舞團,團員僅有11人,而目前「利希凱德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已有220名成員,已是愛沙尼亞數一數二的大舞團,且參加了許多國際藝術節的演出,遍及法國、匈牙利、墨西哥等國所舉辦之國際藝術節。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利希凱德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的演出,主要是呈現愛沙尼亞19 世紀的音樂與正式的社交舞蹈和遊戲,樂師在舞團也擔任重要的部分,也可說是中軸的靈魂呈現,舞團演出的靈魂透過舞者和樂師之間的連動,節奏的明快、漸近的快或慢、舞蹈段落的切換、舞曲的轉換,整體流動又各自表述的展演,在舞台上重現了許多愛沙尼亞鄉村舞會的場景。該團在2020年被愛沙尼亞民俗舞蹈和民俗音樂協會(Estonian Folkdance and Folkmusic Association)選為「年度團隊」。 

利希凱德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Children and Youth Folk Dance Ensemble Leesikad

負責人: Kristiina Siig女士簡介這次在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所帶來的演出內容,來團的團員有:舞者:22人、樂師:2(樂器: 手風琴*1  小提琴*1),主要呈現19世紀的正統社交舞蹈和遊戲,其中有一些遊戲和舞蹈的根源可追溯至前基督教的異教文化和儀式,但到了19世紀,Contra Dance成為年輕人主要的社交聚會的娛樂活動,盛行在各大大小小的社交場合及民間。每支舞蹈的長度會介於2分鐘到5分鐘之間,現場樂師的音樂伴奏,有時也有樂師的歌唱參與,舞者的演出除了樂師參與的主導之外,有時也會有一位Caller的即興變換舞者的社交互動連結,做非常彈性的演變,除了帶動遊戲之外更增加了社交互動的趣味性,帶動多元社會性的社交關係。 

(圖片來源:翻拍童玩節海報牆)

 萊茵舞 Reinlender

一首即興的雙人的娛樂舞蹈。演示舞會的場合中,一對對的男女漸次地進入舞池,自在忘我地跟著音樂節奏跳著舞,人越聚越多。:萊茵舞(Reinlender)是一種源自德國萊茵地區的雙人舞,也在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包括愛沙尼亞)廣泛流傳;在愛沙尼亞的民間舞蹈中,萊茵舞屬於常見的社交舞蹈。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Kirburaputamine 甩跳蚤舞

Kirburaputamine 是一支源自愛沙尼亞的傳統舞蹈(joke dance),算是趣味性的舞蹈,其名為「甩跳蚤舞」或「撣跳蚤」,就是模仿人們用手撣去身上跳蚤的動作,帶有詼諧、趣味又戲謔性動作的舞蹈,常見在民間鄉村舞會中,娛樂自己、娛樂大家。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英式鄉舞 (變奏2) Ingliska 2

一組來自愛沙尼亞北部的康踏舞(Contra-Dances)組曲,舞蹈中最後包含一段舞蹈遊戲,所有人都要找到舞伴,但會有一個人落單找不到舞伴,類似簡單有趣的大風吹遊戲。

1:康踏舞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英國和法國的社交舞蹈形式,也廣泛地在歐洲  各地流傳。康  踏”一詞源自法語 Contre-Danse(對舞)

   其特點:   雙雙對對:兩人一組(通常多為異性的組合),排列成兩排面對面,形成長              排行列的隊伍(謂之行列舞)。   舞步結構:舞蹈由一系列預設的舞步隨機的排列組合而成,通常每組動作 有舞會樂師指導者(caller)在音樂中提示步驟。   重複輪換:隨著舞蹈進行,舞伴會依固定順序與隊伍中其他人互動、輪換,  極具活躍互動的社交性。

2: Ingliska 是愛沙尼亞對某些受英國舞蹈影響的舞蹈類型的稱呼,名稱來自於   EnglishDdance」(英國舞),但在當地已經演化為自己俗成的民俗舞蹈。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漁夫舞 (變奏2) Kalamees 2

這一組舞曲是有故事性的舞蹈,源自愛沙尼亞西部沿海地區。舞蹈動作模仿漁民捕魚、划船、撒網等日常勞作動作。通常這舞蹈內容也深具幽默或戲劇的成分,帶有敘事與角色的互動。是愛沙尼亞民間舞蹈中非常具代表性的一支。 

尤里組曲Jüri suit

這是一組來自愛沙尼亞北部 Jüri 教區的雙人舞的組曲,深受觀眾的喜愛。: Jüri /是愛沙尼亞北部的一個地區/教區(Parish),靠近首都塔林(Tallinn)。   此地區保有豐富的19世紀的鄉村舞蹈傳統。  süit/(組曲)表示這是一組多段舞蹈組成的連貫性表演,常見於民俗舞節   目中演出。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鐵匠-蝴蝶波爾卡舞 Sepp-Papiljoni polka

這是一組來自愛沙尼亞各地的 Papiljoni 類型雙人舞組曲。1: Sepp/愛沙尼亞語意謂「鐵匠」

    Papiljoni:來自芬蘭語或愛沙尼亞語的外來詞,意指「蝴蝶形的」            在舞蹈中常用來描述動作的開合或旋轉方式,如蝴蝶揮動翅膀及飛  舞旋轉的輕快動作,雙人舞者手臂的動作就是形似蝴蝶展翅。2:Polka:波爾卡舞,是一種2/4拍、富彈性的步伐、動作快捷、輕快、活潑的  歐洲民間舞蹈。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拉迪手帕舞 Räditants雙人舞,與典型愛沙尼亞民間舞蹈不同之處,在於使用了小手帕作為道具,手擰著小手帕的動作日常可愛。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南鄉組舞 (四人舞 — 你去哪兒了 — 老式舞)

Nellätants-Kuo tu tetsu-Vanatants

這是一組來自愛沙尼亞南部的康踏舞(Contra Dance)組曲。舞蹈結合三段風格各異的愛沙尼亞傳統舞:從結構方正的四人舞開始,再進到帶有戲謔與互動性的遊戲舞蹈「你去哪兒了」,最後以舊式的舞蹈動作來結尾,展現愛沙尼亞民間舞蹈有社交及敘事、豐富層次的變化。 

英式變奏鄉舞 Inglisjakk     參看: 類似英式鄉舞 (變奏2) Ingliska 2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卡德里方陣舞 Kadrel

這是來自愛沙尼亞東南部的康踏舞;這支舞的特色是有男性的獨舞段落。:Kadrel 名稱來自法語 "quadrille"(卡德里舞),是起源於1819世紀歐洲的團  體方形舞。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咿呀之舞 Kiigadi-kaagadi

一組來自愛沙尼亞北部的雙人舞變化組曲。: Kiigadi-Kaagadi 是擬聲詞的愛沙尼亞語詞組,形容秋千的聲音或跳舞時腳   步、衣裙擺動的聲響。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猶太波爾卡舞 Juudi polka

這是一支舞者以幽默和滑稽的方式,講述一段愛情故事的特別雙人舞。: Juudi是愛沙尼亞語,為「猶太的」、「猶太人」的意思。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英式隊列舞 Ingliskadrill

來自愛沙尼亞北部的康踏舞(Contra Dance),是典型的集體舞形式。舞者以雙人組合,在方陣中透過轉換、交叉與輪換構成不斷變化的圖形,展現節奏感與社交互動的樂趣,舞者舞風嚴謹而不失活潑靈巧。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織布舞 Kangakudumine

這支舞只有女舞者,維康踏舞形式的舞蹈,大約56對舞伴參與,舞者在舞蹈中模仿使用織布機織布的動作。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波爾卡組舞 Siiripolka-Tursamäe polka-Kaalup

交叉木棍之舞 Kaaramssiim Ristpulkade tants

這是一種持棍跳的趣味舞蹈,女性舞者藉由棍棒作跳躍或跨越的動作,鍛鍊並展現自身的舞蹈技巧。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女性棍子競賽 Pulgavõistlus

這是「女性跳交叉棍子的舞蹈比賽」,在節奏中以敏捷的動作跳躍棍棒含雜著表演元素,用以展現參賽者的舞蹈技巧與身體精練的控制力。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高傲的吉普賽人 Mustlane-Kiitsakas

這支舞曲是一套由兩首男性舞蹈組成的雙重舞曲套曲。動作具有強烈節奏感與肢體對比,包含敏捷的步伐、跳躍、變速轉換與隊形互動,雖然到了 19 世紀時期,這種舞蹈已經變成一種娛樂性質的表演,但據其形式可能起源於比基督教時期更早的異教儀式或戰士訓練舞蹈。:Mustlane” 翻作「吉普賽人」,“Kiitsakas” 可解釋為「高傲的」或「引    人注目的」(帶點讚美意味)。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蟋蟀與棍子之舞 Sitikas. Pulgatants.

這是一套由男性舞者演繹的組曲,結合遊戲與舞蹈,展現舞者使用木棍完成各種技巧的能力。: Sitikas意為「蟋蟀」,Pulgatants是棍子舞的意思。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男性棍子競賽 Pulgavõistlus    由男性參賽,藉由跳過棍子來分出勝負。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Kandali 坎達利/大木棍之舞    相較於前面的棍子舞,Kandali更強調使用大木棍。男性舞者使用大木棍作為道具,以跳躍和各種花招展現技巧和身手。

 圓圈遊戲 / Round game / Ringmäng     這是一種傳統的愛沙尼亞圓圈遊戲,參與者圍成一圈隨歌行進,在副歌部分,圈中的玩家需選擇一位舞伴共同跳舞,融合了歌唱、節奏感與互動性的元素。

一二三四五六七/ 1-2-3-4-5-6-7

這舞碼為萊茵舞風(Reinlender)的簡單雙人舞。萊茵舞(Reinlender)是古典舞蹈中最常見的雙人舞之一,其挪威語名稱顯示了它來自德國萊茵地區(Rhinland),該舞種於19 世紀從巴黎的舞蹈沙龍傳播開來,並在世紀末成為北歐的時尚舞蹈。 

燕麥約翰之舞 Kaerajaan

這支舞是愛沙尼亞最有名的傳統舞蹈之一。舞蹈動作包含:成對轉圈、節奏踏步、隊形變換(圓形、直線、交錯),並伴隨歡笑與呼喊聲(如呼口號)。整體氛圍歡快有活力。: Kaera」是「燕麥」;「Jaan」是一個常見的男性名字,也代表「聖約翰」。 

 (影音來源:該團工作人員提供)

漁夫之舞 Kalamies

這是一支來自基努島(Kihnu Island)的簡單康踏舞(Contradance),舞曲與漁夫有關,描繪漁村生活與捕魚活動相關的角色與動作。基努島位於愛沙尼亞南部的群島地區,是里加灣內面積最大的島嶼。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基赫努島的生活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Kalamies」為「漁夫」之意。(漁夫之舞:此次只有在蘇澳國中交流時有表演)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科隆特之舞 Kolonntants   波蘭舞曲(Polonaise)風格的一支舞。波蘭舞曲為是一種3/4拍子,重音通常落在每小節第2拍上,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魯諾之歌 Runosong「魯諾(Runo)」是一種在波羅的海地區古老的歌唱形式,特別盛行於芬蘭和愛沙尼亞等地。 它是一種以口述傳統為基礎的詩歌和歌唱形式,女性會圍成一圈站著吟唱,內容通常與儀式、故事講述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尋針遊戲/ Needle Game / Nõelamäng    Nõelamäng 是愛沙尼亞傳統的年輕人結交異性牽線的遊戲。男生要在遊戲中尋找象徵女生的「針」,而其他女生則會鼓勵男生必須自己去尋找,象徵追求愛情需要主動與努力。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新民謠/ Newer Folk Song / Uuem Rahvalul   這是一首源自19世紀末的民謠,與魯諾歌曲不同,這首歌可以獨唱也可以合唱。該曲目包含歌舞由右向左行的隊伍旋轉 (Strophe)與合唱的部分。

 Aleksandra 亞歷山卓之舞   華爾滋形式的雙人舞。

再見~~~謝謝!!
  (影音來源:本文作者拍攝)

丟丟銅仔 Dew, dew, dong

 

補充資料:

l  音樂與舞蹈的至高境界:

波羅的海三個國家中,愛沙尼亞在推動國家獨立時期,以一種至高的團結精神,以歌舞及民眾在一起歌唱和舞起的凝聚力量,表達獨立訴願進而成功獨立的事實。

   歷史上記載著:愛沙尼亞曾以「歌唱革命」推動獨立 愛沙尼亞歌舞節凝聚民心

   (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60360)

其中有段感人的一段話:

愛沙尼亞歌手傑考布森說:「愛沙尼亞人總是會透過歌曲來度過艱難的時刻,透過歌曲跟舞蹈。如果時局艱困,我們就一起唱歌,就能讓一切恢復正常,也能忘記我們的痛苦。」

歷史上擺脫殖民多半伴隨流血革命,但波羅的海三國在1980年代末期脫離蘇聯,卻是透過歌聲完成,因而被稱為「歌唱革命」。是後世追求民主自由的典範。

l  波羅的海三國的傳統歌舞節,也早在2003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https://twh.boch.gov.tw/non_material/intro.aspx?id=114

l  Contra Dance行列舞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1%8C%E5%88%97%E8%88%9E#

2025/08/29

 

汗馬頭琴樂團 Khan Khuur      蒙古Mongolia

                                        訪談整理:劉培華

 汗馬頭琴樂團(Khan Khuur Band)成立於1997年。他們致力於透過蒙古傳統表演藝術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藝術才華。團體名稱中的「Khuur」源自蒙古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Morin Khuur),象徵他們對蒙古文化的深厚根基與傳承使命。他們的演出內容涵蓋馬頭琴演奏、蒙古傳統舞蹈、民俗歌唱及柔術雜技藝術,是一個結合音樂與肢體美學的多元藝術團隊。他們的表演展現了蒙古草原文化的獨特風貌,兼具力與美、傳統與創新。 

(圖片來源:童玩節海報牆翻拍)

汗馬頭琴樂團(Khan Khuur Band)曾多次在蒙古以及國內外的藝術節中獲獎,展現出色的藝術實力與文化魅力。他們曾受邀前往奧地利、德國、俄羅斯與中國等國演出,向世界觀眾介紹蒙古傳統藝術之美。他們不僅專注於培養下一代的藝術能力,也積極投身於國際文化交流,致力於將蒙古民俗遺產推向國際舞台,保護並延續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汗馬頭琴樂團(Khan Khuur Band)目前有團員60人,年齡介於6-18歲,此次來團的舞者有20人及樂師5人,該團的負責人 Otgonjargal Gurjav介紹此次帶來的舞曲風格,有草原風光的蒙古少女、馳乘草原在馬兒上的英姿少女、蒙古女子的美透過手部及肩膀的抖動,長袖的揮舞、緊握的拳頭……等勁中帶柔的美,舞蹈中也有許多來自生活工作中的肢體動作、蒙古包的居室擺設……,在在展現蒙古人民大漠草原生活的風貌。 

(圖片來源:童玩節官網精彩畫面)

Otgonjargal Gurjav女士受訪時,特別請她介紹觀眾們很喜歡的舞曲環日之舞,這支舞讓觀眾感受到舞者們高昂的氣勢、堅定的邁步,不禁好奇想知道環日之舞的意象和背景,Otgonjargal Gurjav女士說:蒙古人生存在大草原上,對大自然存有敬畏的心和景仰,在大自然創造的天地之間、環境中學習生存的法則,可以從蒙古人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表現在舞蹈而窺知一二;環日之舞,圍繞著火象徵著對光和太陽的推崇與敬畏和禮讚,手牽著手象徵連結彼此的心,無畏無懼心向神聖的光之神,雙手向上開舉全然的跟隨。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貴族少女 / Хатдын охид / Khatdiin Okhid

八位舞者,展現出蒙古女孩優美的舞蹈。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滿都海賢后 / Мандухай / Mandukhai

蒙古引以為傲的傳統柔術表演,展現極致柔軟的身體藝術。蒙古柔術的身體以其極致的柔韌度與專注精準的控制內力而聞名,舞者往往柔若無骨,動作優雅卻充滿力量。

這次帶來表演的舞,靈感來自1314世紀蒙古傳奇女皇的故事,該歷史人物曾被改編成電影,並由蒙古著名作曲家譜寫主題配樂。

Otgonjargal Gurjav女士說到:在蒙古一般練柔術,年齡最晚5-6歲就要開始鍛鍊,雖似人人都能練,但是練柔術軟骨功的人,大概是1/1000的人有機會成功。

此次來台表演的舞者,自小曾是學音樂的,到十歲起開始接受柔術的專業訓練,歷經3年的磨練後登台,呈現了蒙古特有的身體柔美藝術,又將美學與文化傳承展示在國際舞台。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華美之袖 / Чамин нударга / Chamin Nudarga

這支舞展現蒙古女性傳統服飾在其袖子,揮動著手臂、袖子優美飄逸舞動的舞蹈。

旋律 / Аялгуу / Melody

轉換間,樂師們在舞台上有三支馬頭琴和一支揚琴,為大家帶來了蒙古國樂四重奏。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優雅舞姿 / Аягат бүжиг / Ayagat bujig

舞者將一支杯子頂在頭上、不偏不依不靠雙手扶住杯子,隨著樂音跳著舞,仍然優雅靈動謂之優雅舞姿。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駱駝的步伐 / Буйлган шарын явдал

Builgan Shariin Yvdal

兩位舞者在馬頭琴演奏聲中起舞,兩位舞者分別代表的是駱駝母女,擬以駱駝肢體的身形,展現出駱駝走路的樣子,駱駝母女間互動俏然可愛。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霍屯族 / Хотон / Khoton

這首位展現蒙古霍屯人(蒙古的一個突厥族族群,居住在蒙古西北部)服飾及品味而編的舞蹈。 

握拳 / Атга донж / Atga Donj

蒙古人胸襟豪邁,居住在阿爾泰山附近居民舞蹈的特色,就是這支舞”聚焦於手部動作的傳統舞蹈,大豪邁的肢體動作特別顯示在手臂及手握得拳。 

蒙古長調歌曲:英俊的棕馬 / Сэвхэт бор / Sevkhet bor

在樂師的伴奏下,蒙古特有喉音共振的腹音演唱,女孩唱起蒙古長調歌曲,曲中述說著思念,希望心愛的男孩可以和俊美的馬兒快點歸來,樂音繚繞空靈倍感思念情深與傷感。歌者喉音、腹音的震動唱腔,也是蒙古人的一絕。

 馬背上的少女們 / Морьтон охид / Moriton Okhid 舞者以展現大草原上一群孩子們在騎馬的舞蹈,抖動的肩臂一如坐騎奔馳在馬背上的英姿快意。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敬天之舞 / Тэнгэрийн тойрон / Tengeriin Toiron

蒙古民族自古以來崇拜藍天,此舞蹈為薩滿信仰中對天空的敬獻與祈福之舞。有融合自然天意成為自然的崇拜信仰,以及祝願地上居住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飛揚的黑色 / Жалам хар / Jalam Khar  在馬頭琴的伴奏下,舞者跳出關於馬兒的故事,如脫韁野馬任意馳乘奔放。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四季草原 / Дөрвөн цагийн тал / Durvun tsagiin tal 蒙古國樂四重奏搭配長調歌曲。關於蒙古四季的一首歌。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草原三美 / Талын гурван тансаг / Taliin Gurvan Tansag

「草原三美」是三支展現蒙古民族少女優雅儀態的傳統舞蹈,透過服飾、動作與音樂的結合,展現蒙古西半部巴爾虎(Barga)、達里干嘎(Dariganga)、烏珠穆沁部(Üzemchin)等三個民族女孩的美以及生活方式,一窺草原三美民族少女的舞蹈。

 

蒙古民族傳統舞蹈 / Этник үндэсний бүжиг / Ethnic Traditional dance 蒙古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的融合。

騎馬 / Khatarish

這首是現代風格的蒙古舞蹈,舞者穿傳統服飾跳與傳統融合的嘻哈舞蹈。這首歌的歌名,在蒙古的布里雅特人的語言中,意思是騎馬。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蒙古中部的喀爾喀族 / Tuv Khalh

住在蒙古中南部的喀爾喀族人相依為命的動物不是馬,而是駱駝。這是一支關於駱駝的舞蹈,三個跳舞的女孩分別代表頭、駝峰、尾巴。

勇敢的女孩 / Bardam busgui  關於勇敢、自信、驕傲的女孩的舞蹈。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環日之舞 / Нарны тойрон / Narnii Toiron

舞者圍成一圈跳舞,歌頌天地、山水、祖先。舞蹈的隊形象徵圍著火堆的人們,或者也可以解讀成人們在表達對火的忠誠。

(圖片來源:作者本人拍攝)
受訪的團長及兩位舞蹈老師深深感受到舞團的孩子透過這次國際舞台的演出打開了他們的眼界及學習了與人相處的社交關係,另外在傳統的承接與現代舞蹈的創新融合,能繼續代代相傳興榮與共

最後,團長 Otgonjargal Gurjav女士和兩位老師用她們的蒙古語說"謝謝"來表達對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邀約,以及表達:"希望大家會喜歡蒙古團隊的表演" 

謝謝!!!

希望大家會喜歡蒙古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