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日本/林田與超級太鼓青少年團Hayashida and STJ

 訪談整理/須文宏

        

         在十鼓擊樂團的FB粉絲專業上,有著對本次團隊團長的介紹如下:

林田博幸出生於日本長崎,從1985年起,跟國際知名的太鼓團體─鼓童一起演出了七年的時間,在世界上演出的場次超過800場。1991年,他成為太鼓獨奏家。

林田博幸不僅是個優秀的演奏家,同時更是個作曲家以及製作人。他具有在太鼓世界裡相當難找到的音樂創作才能,特別是他有一種在這種類型的音樂中獨一無二的太鼓合奏編制能力。

尤其,他是桶太鼓演奏的權威,同時也是演奏此樂器的先驅,他獨特的技巧無人能及。他同時也與知名的製鼓者共同研發新的太鼓,在2003年,他開發了電子桶太鼓,而且21世紀的新型桶太鼓是由他以及最大的太鼓製造商共同創作。因為他具有遠見的想法,他從未停止成為太鼓世界的先驅。

林田博幸是唯一一位在太鼓世界具有這麼深遠影響力的太鼓演奏家。

       如此高的讚譽,無怪乎林田團長能夠開出少年太鼓演奏者培訓計畫,並吸引來自日本各地的孩子一起參與。也就是說,此次的「超級」太鼓青少年團絕非膨風,而是實實在在「超級組合」。

 

 

林田博幸出身日本鹿兒島的長崎14歲起中學時期一直是爵士樂團的成員,負責爵士鼓。21歲在福岡讀大學,看到來自佐渡,從鬼太鼓座分出來的太鼓名團「鼓童」演出,深受吸引而決定進入該團學習鼓技,不意間便進入了太鼓的世界至今。

他從2012年以關東琦玉縣為根據地,透過參與不同的藝術節為號召,邀請日本各地的青少年太鼓好手成團,赴國外參與藝術節演出。他號召的團體曾經到過南法、墨西哥、新加坡、匈牙利、印尼、英國,在國內則參與日本最大的太鼓祭「成田太鼓祭」。想要參與這個藝術節成團計畫的孩子,必須寄送個人的擊鼓錄影給團長進行篩選,而被選到的孩子則會在藝術節前的3-4個月期間,每個月到琦玉3-4天集訓,其餘時間則是各自在家獨立練習。此次采風訪問有兩位團員陪同,問了他們的擊鼓經驗,男生住四國愛媛縣,小一6歲開始打鼓至今14歲,平時就參與3個團體的練習,而女孩住日本中部岐阜縣,8歲開始打鼓至今16歲。看他們小小年紀,都已經是8年打鼓經驗的孩子。

下方附上的地圖,可以看出上述地點的地理位置。這些孩子為了集訓可是千里迢迢才能參與。而太鼓名團「鼓童」所在地佐渡,則是地圖上被圈出而未列名的島嶼。



 

基於我本人對日本民踊的理解,我很想知道,以太鼓為專業的團長,對於傳統祭典中太鼓的了解,是否有參與這些傳統祭典中的太鼓活動。團長如是說

日本太鼓分為傳統太鼓和創作太鼓。你說的傳統祭典中的太鼓,在各地方均有特定的團體成員負責傳承,是非常在地的區域活動,沒有地緣與人脈幾乎是無法涉入的。因此,我對於傳統太鼓的活動並沒有機會可以涉獵。而創作太鼓則是我長期經營的部分。從「鬼太鼓座」於1969年創辦至今50多年時間,讓傳統太鼓轉變為表演藝術的形式,吸引了許多青年人參與。從創作太鼓來看,初始仍是源自傳統太鼓的元素。因此,有純粹形式完全只用鼓聲來組成作品,但加入其他的敲擊樂器,乃至於加入旋律樂器,比如傳統的笛子、三味線、二胡,或是西方樂器小提琴、吉他、BASS、鍵盤等,也都是可見的方式。竹笛時常被運用,主要是它的高音穿透性易於表達。而我個人的爵士背景,則會嘗試透過旋律樂器的加入,讓節奏、旋律、和聲三元素,透過創作能夠體現出個性與價值,特別是創造出演出中的個人性格。

 

 

當太鼓演變而成為藝術展演的形式後,被稱為「和太鼓(Wadaiko)」,基本上指的是以好幾種日本傳統的太鼓組合而成的藝術表演,如今則演變成為日本太鼓表演形式的總稱。因此,「和太鼓(Wadaiko)」指的是以日本太鼓為主,並且太鼓為演出主角的形式才是。如果在一些劇種或演出中的太鼓伴奏,則不能稱之。而其中稱為「組太鼓(Kumi-Daiko)」的形式,則是「和太鼓」最主要的型態,基本上將不同類型、大小尺寸不一的太鼓組合起來,以多數人組合成一個團體共同合作擊打稱之。

「組太鼓(Kumi-Daiko)」演出中常使用的太鼓主要有4種,分別是長胴太鼓、平胴太鼓、附締太鼓、桶胴太鼓,還是一種較少見的,類似團扇樣貌的團扇太鼓。

其中,長胴太鼓是太鼓演出的基礎,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會有它,知名的太鼓達人遊戲,使用的道具就是這一種太鼓。平胴太鼓的製作方式跟長胴太鼓相同,只是鼓身較短,都是以櫸木或橡木製作鼓身,牛皮製作鼓皮。附締太鼓又稱締太鼓,它的製作方式就不大相同,音調響亮清脆,鼓身輕巧,可以打出連續快速的節拍。桶胴太鼓特色是可以背在身上擊打的鼓,鼓皮是馬皮或較薄的牛皮,音質清脆,鼓身輕巧,背在身上可以作花巧多樣的動作表現。

 

長胴太鼓


平胴太鼓



桶胴太鼓
 

既然有這許多種太鼓,學習上有順序嗎?

兩位陪同受訪的團員都表示,他們第一個學的都是長胴太鼓,然後是附締太鼓,最後才是桶胴太鼓。林田團長的看法不同:「我帶學生都是從附締太鼓開始學起。這種鼓音調高亢,打錯很容易發現,因此,只要能練好,打其他鼓種都沒有問題。一般的太鼓老師會先從長胴太鼓帶起,基本上是不給學生壓力,因為它的音調低沉,即便打錯可能也不會被發現。」可見得林田團長的嚴訓風格。

 

 

欣賞太鼓的演出,常常有不明所以的感受,有點像在欣賞現代舞時的感覺。我想請教團長如何欣賞他們的節目。

此次,林田團長帶來的節目共有8組,可以分為純粹太鼓和旋律太鼓兩部分。

純粹太鼓包含有森羅、火風水(Hi Fu Mi)、天空海、我樹丸、螺旋律。

旋律太鼓包含有月之黎明、防人、一拍等3組節目。

以純粹太鼓的節目來看,似乎都與大自然、環境的描寫有關。有兩個節目,分別是火風水(Hi Fu Mi)、天空海(Ten Ku Kai),都運用了長胴太鼓、附締太鼓、桶胴太鼓3種太鼓去組合。這兩個節目在表達上有何不同?

林田團長以舞台示意圖說明

「我運用附締太鼓、長胴太鼓、桶胴太鼓的高、低、中音組合,由5位鼓手各自掌握這三種音調,來展現火風水三元素的組合。並沒有特指那一個樂器屬於哪一種元素,而是透過三種音調的組合,呈現出三元素的交揉與衝突。」


         「至於天空海,在舞台配置上,除了中間仍以3位鼓手的附締太鼓、長胴太鼓、桶胴太鼓的高、低、中音組合安排外,舞台最前方為高音附締太鼓,最後方則為2個低音桶胴太鼓。前方高音代表天、後方低音代表海,而台中間3鼓融合則為空。

         我談到桶胴太鼓的樣子跟韓國的杖鼓形似。團長說:「其實樣子是不同的,雖然都是背在身上的鼓,但韓國的杖鼓有細腰。本來,日本的桶胴太鼓都是單面擊鼓的方式,有一次,我們欣賞韓國金德珠鼓團的演出,看見了他們快速雙面擊鼓的方式,覺得很有意思,便把這種擊鼓方法帶進了我們的演出當中。」相信看過韓國農樂演出的朋友應該可以體會上面的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