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4

積極參與、認真生活的塞爾維亞Talija

訪談整理/童心善

每次翻著巴爾幹半島的歷史,總是想起那位國中時期的歷史老師。一上課,拿起粉筆轉阿轉的描出中國邊界、長江、黃河的ㄇ字曲線,然後,所有的大小事都在那兩條大江大河之間發生,這是在19世紀正式證明希臘克里特島擁有的海洋島嶼類型古文明之前,世界上的古文明產生的模式。唸了高中以後沒有機會再遇上這麼樣精采的老師,世界歷史也就常常混過,巴爾幹民族的複雜性和歷史的關連,當然也是在【火藥庫】之類的文字中輕輕帶過,幸運的是藉著童玩節,讓我們一起來重溫學生時代唸書的快樂,一起來拼拼世界地圖。


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邦聯、巴爾幹半島
這張圖是今天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民族的分布情況:
巴爾幹(Balkan),是土耳其語對這個區塊中的一座山(1)的命名,意思是一連串林木覆蓋的山脈。不過,關於巴爾幹的範圍,有不同的區分方式,我個人喜歡用一整個地區來取代單一的【半島】。這個地區就會包括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羅馬尼亞;小亞細亞(今天的土耳其北部一帶)和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以及整個希臘。因為歷史上,匈牙利王國時期或是奧匈帝國時期曾兼併克羅埃西亞長達八世紀;全盛時期的領土東邊甚至到達喀爾巴仟山西邊、今天的羅馬尼亞西部稱為Transylvania穿士凡尼亞的地區;匈牙利人對於抵抗土耳其人入侵巴爾幹有過貢獻、也在奧匈帝國時期助紂為務虐欺壓巴爾幹國家。

塞爾維亞既是南斯拉夫族的成員之一,地理位置上和週邊各族的頻繁交流,可以想見這個團隊帶來民俗舞蹈種類的多樣性。一般說來,巴爾幹地區的舞蹈型式多因地理環境而有所不同,比如,塞爾維亞西邊和保加利亞邊界地區的巴爾幹山脈,山高坡陡,居民走路必需大步跨越陡峭的地勢,因此這個Shopluk地區的舞蹈中,大腿抬起的位置就相較於北部平緩山丘地區的高,舞步也快速的多。塞爾維亞的地理環境當然也深深影響各地的舞蹈和音樂,就今天塞國的領土範圍,從北往南是平原、丘陵、高山及河谷(Nisava Valley)。南邊高山地區包含今天的Kosovo都富含礦產,因此歷史上,不論是躲避北方蠻族的入侵、或是鄰近民族避難,南方有高山屏障,加上礦產,得以安全的保存塞爾維亞人的傳統,也因此歷史上這塊被塞爾維亞人稱Raška的地區,一直被認為是塞人的領土,一直到狄托(Josip Broz Tito)變更塞爾維亞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當時南斯拉民境內的民族疆域,成立了北邊的伏依伏丁那(Vojvodina)自治省及南邊的科索沃自治區,帶入了阿爾巴尼亞人進註科索沃,才有了日後科索沃宣告獨立的事件(2)。為東西兩邊各有山脈群,西部山區是屬於岩石地型,土壤非常貧脊,農民非常辛苦的工作才有一點點收穫,因此,此地的舞蹈很多小跳躍,是為了閃避小石頭,

代表塞爾維亞族的民俗舞蹈
塞爾維亞族特有的音樂舞蹈型態,以Kolo這種音樂舞蹈為代表。最常見的Kolo,是以環鏈狀型態出現,相鄰的舞伴牽手或者拉著彼此的腰帶,可以男女夾雜一起跳,也可以男女生分開,或成短列型式跳。各地區的Kolo不論服飾、舞步都不太一樣,通常是社交場合(婚禮、宗教節慶、家庭朋友聚會)都很常見,且舞蹈命名的方式就以地區來區分囉,比如Sumadijsko kolo,就是Sumadia地區的Kolo;Veliko Bačko kolo是Vojvodina地區的Kolo。Kolo舞步通常不難,但有時候,音樂可以複雜到有很多切分音,這時候,就是舞蹈技巧高的舞者挑戰音樂的時候啦!
典型的塞爾維亞Kolo,婚禮聚會的場合:
http://youtu.be/SJLSPjgCkyk


Talija帶來的舞碼取材相當廣,整個塞爾維亞境內可以看到的舞蹈類型以組曲的方式呈現:
1. 塞爾維亞中部,Shumadia(Šumadija)地區的舞蹈組曲
參考 http://youtu.be/xRvfobcgaFI
       http://youtu.be/j2zwHSJEPvs
Shumadia組曲當中,選了一首此地區著名的曲子Setnja,塞爾維亞語是走路的意思,國內民俗舞蹈界譯為【塞爾維亞漫步舞】,音樂試聽連結按此
歌詞大意是:快來快來,Mile,快到我們如天堂般的家園(Shumadia),Mile趕著他的牛來到此地,開始快樂的歌唱。

2. Talija年紀較小的小朋友,負責的曲目是Shopsko Horo (蕭波斯可舞蹈),這是受保加利亞影響的舞蹈型態,Shopluk地區指的是塞爾維亞東南方和保加利亞、馬其頓為界的山區部份,歷史上稱這一帶為Shopluk,高山住民(稱為Shopi)來來往往,文化交流的結果,就是風格很接近的舞蹈表現,保加利亞的環鏈狀舞蹈稱為Horo,意思和Kolo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換了民族,就換了說法。Shopsko Horo意思就是在Shopluk地區跳的環狀舞囉,Shopsko舞蹈動作很大,腳步很快,由小朋友擔綱很辛苦,團長說,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愈是困難,就愈要克服,如果孩子們可以利用每次的演出不斷的練習,之後學習其他舞蹈都游刃有餘了。這裡貼一段來自保加利亞的Shopsko Horo:

http://youtu.be/Fr_S0EMqvcw (Part 1)
http://youtu.be/filkv5b4quo      (Part 2)

3. 受保加利亞影響,Nisava Valley(Nišava Valley)尼下瓦河谷地區的舞蹈組曲:
Nisava河是大摩拉瓦河最長的一個支流,經保加利亞流入黑海。由於水量充沛、流速也相當快,加上天然峽谷,自然形成歷史上的重要水道,是鄂圖曼土耳其時代,通往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堡)的重要河道。受到保加利亞文化的影響,曲目中的Kolo也看到大腳步和快速扭轉雙腳的動作。

4. 東邊牧羊人之舞
這裡是瓦拉幾人(Vlasii3)和塞爾維亞人混居的地區,瓦拉幾人相信快速的跳動可以喚醒地靈,這首組曲就是穿著牧羊人的服裝,表達牧羊人生活的一首舞蹈。特別提的是,中西部Shumadia地區的農民鞋(Opanci,音Opanak)和牧羊人鞋或者Shopluk地區的鞋都不一樣,有著高高彎起的鼻子,稱為Siljkan(音shi li kan) ,至於為什麼要有鼻子,團長說的說法是,早期上廁所都是路邊解決,為了蹲著方便,雙手可以有支撐物抓著,就抓著那彎起的鼻子,才能順利解脫囉~
這裡有各式的Opanci圖片參考:http://www.opanak.net/opanci.pdf

5. Gnjilane地區的舞蹈
Gnjilane位於今天的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傳統精神文化的搖籃(4)。編舞是依據Jankovic姊妹(5)整理的舞蹈筆記加以整編,表現出科索沃地區的塞爾維亞民俗舞蹈元素,本舞獲得2002年城市業餘舞蹈獎項(6)的第一名。這首只有綁著紅色手巾的大鼓(goč),敲著節拍,舞者就這樣整齊畫一的舞完。至於大鼓上的紅色手巾,據團長說,塞爾維亞不管是跳舞或演奏樂器都非常的用力使勁,為了防止鼓皮不小心被敲破,用手帕綁著保護鼓皮,紅色則表示非常重要的人,即使手帕磨破了要再換一條,團長還是會選擇紅色,關於顏色(7)
這點斯拉夫民族倒是非常一致的認同。

6. 伏依伏丁那(Vojvodina)
前段已說明,此地區原本居住的塞爾維亞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斯洛伐克人、羅馬尼亞人等,狄托上任之後成立的Vojvodina自治區,此區的文化交融,讓這首舞蹈風格不管是在服裝設計、舞步、音樂上有著各族的特色。

7. 吉普賽風格的伏拉尼(Vranje)組曲
鄂圖曼土耳其在塞爾維亞的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整個南部,長達500年的統治。因此,這個地區的服裝包括音樂、舞蹈都深受土耳其影響,組曲內容一開始是一個貴族想要邀請女孩兒跳舞,中間經過你來我往的拉鋸,最後以
čoček(8)音樂 (音接近Kyu chek)收場。

其實,Talija已是第三度來到童玩節演出,相較於第一次來台時舞團剛成立不久,加上塞爾維亞的戰爭剛剛結束,所有的裝備不齊,直到這回,團長已熟悉台灣的文化也熟悉觀眾的口味,也積極參與童玩節的各項安排活動,包括和其他團隊的交流,相信大家可以在每次團隊最後一場演出觀眾席上,看到這群可愛的孩子們表達心裡的友誼。最後,得要提一下,Talija這個團名,發音應該要唸成泰利亞,塞爾維亞語裡是幸運的意思。舞團成立最初,團長也因為不知取甚麼名字好傷透腦筋,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戰亂,讓世界各國的人看到塞爾維亞,都會認為是挑起戰亂的始作俑者,因而,團長想要一個不會第一眼就認定是塞爾維亞相關連的名字。Talija除了有幸運之意,同音的Thalia更是希臘謬司女神當中掌管喜劇的一個,於是,大家見到了一個總是以歡笑、正面開放的態度來迎接每一個挑戰的Talij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這座山,是個山脈群,保加利亞或塞爾維亞稱這座山是Stara planina,意思是老山。巴爾幹半島的命名則沿用土耳其人對這座山的的稱呼。這座山脈西起今天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邊界,向東延伸整個保加利亞一直到黑海。整個巴爾幹地區有好幾個山脈群,這些山是屏障也是此區原住民民族(伊利里亞人Illyria及色雷斯人Thracian)的生存依靠。此區一直到西元六世紀,因為東方的阿瓦爾人遊牧民族族以匈牙利平原為基地,向四處出擊,北方的斯拉夫民族因而往南遷徙,來到此區定居,而稱為【南斯拉夫】--南方的斯拉夫人。這群斯拉夫族包括保加爾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族、斯洛維尼族(斯洛凡尼亞)、波士尼亞族及其他人數較少的支族。同樣族群的自然形成統一的部落,面對不同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的族群,很容易產生摩擦,歷史上的衝突對立,也造就了巴爾幹火藥庫的名詞。

註2:這裡提供的是塞爾維亞人的觀點(團長的說法),狄托本身並非塞爾維亞人而是克羅埃西亞出生,父母分別是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人。當年,狄托為了降低南斯拉夫人民聯邦主義共和國境內塞爾維亞人的數量分配,大刀闊斧的重新規化行政區域,將塞爾維亞人口撥一部分到克羅埃西亞及波士尼亞,以減低塞人的群聚人口。科索沃區域內原先居住塞爾維亞及阿爾巴尼亞人兩大族群,就是在二次戰後狄托成立的自治區,被塞爾維亞人認為提高了阿爾巴尼亞人的權利,引發日後的獨立事件。科索沃由於中世紀被鄂圖曼土耳其佔領,境內族人多信奉伊斯蘭教,與塞爾維亞人更是格格不入。

註3:Vlach,塞爾維亞語稱為Vlasi,是東南歐地區的斯拉夫人對住在巴爾幹地區,羅馬帝國時代的後代拉丁人統稱。包括今天的羅馬尼亞人以及住在希臘、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一帶的馬其頓羅馬人。現代已經很少用Vlach這個字眼,若是使用,多指的是住在羅馬尼亞境外的羅馬尼亞人。

註4: Gnjilane (或英文稱Gjilan)是18世紀由Gjinajt家族建立的一個城鎮,即使是土耳其人掌權的年代,此地由於高山屏障,得以安全的以塞爾維亞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參閱註腳2科索沃。

註5:Jankovic姊妹窮其一生在採集塞爾維亞的傳統音樂舞蹈,並且以自己獨特自創的舞譜記錄這些舞步,根據各地採集的舞蹈編寫成書,非常完整的記錄,目前塞爾維亞的民俗舞蹈工作者多以Jankovic姊妹出版的書籍為主要參考資料來源,因為傳統已經慢慢消失,而懂得這些傳統的地方耆老已八、九十歲老到無法展示他們的舞步。因此,塞爾維亞的民俗舞蹈多是上個世紀的採集結果,今日加以整編,利用隊型變化或者不同的曲調組合來呈現。

註6:這個城市業餘舞蹈獎,是政府單位每年在貝爾格勒舉辦的民俗舞蹈比賽活動,來自不同城鎮的各團隊,比完之後,優勝的隊伍即獲得該城市的舞蹈代表獎項,如來自貝爾格勒的話,第一名即是【貝爾格勒業餘舞蹈獎第一名】。

註7: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喜愛金色(代表高貴)及紅色(代表漂亮、美麗),保加利亞、馬其頓等斯拉夫民族都喜歡以紅色當作美麗的裝飾色。

註8:cocek,今天已被認定為巴爾幹地區的銅管音樂、舞蹈,是19世紀才開始流行的音樂型態。一般認為起源是土耳其帝國時代的軍樂隊,流傳於今天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等地,因而各地的曲風都不太一樣。加上,演奏這些曲調的多數為羅姆人(Roma,舊稱Gypsies吉普賽),因此,談到cocek時,多數人認定是羅姆音樂。這裡提供一個塞爾維亞非常著名的編曲家Goran Bregovic(和同樣是塞爾維亞電影導演Emir Kusturica合作過多部得獎作品),在電影地下社會(Underground)中,Cocek風格的曲子,http://youtu.be/HurHtBAydHQ

2 則留言:

  1. 除了舞蹈,還有詳細的歷史文化脈絡,謝謝你的介紹。
    想起我之前看過的一本書「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作者正是身處「歐洲火藥庫」的長期多元激盪,才寫出得深度反思東歐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回覆刪除
  2. 謝謝這位朋友的鼓勵,我們也期待透過一篇篇的訪談整理,能夠帶給童玩節及所有台灣朋友對民俗文化更深的認識。對童玩節主辦單位來說,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正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

    回覆刪除